这是一件商代印云雷纹硬陶釜形豆,材质为陶,闽侯鸿尾黄土仑遗址出土,福建博物院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陶器高13.3厘米,直口,折肩,腹状如釜,凸棱形柄,喇叭形底座。口、肩间饰宽带状耳。口、耳连接处饰对称涡形泥条堆纹。肩部刻划双线曲折纹成三角形平行线纹,边沿旋凸弦纹二周。盘外壁拍印云雷纹。从这件硬陶釜形豆的外形来看,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该器物规整秀气、纹饰繁复、匠心独具。
陶豆为古代陶制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盛于商周。豆的器型从陶豆开始,到青铜豆,始终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终是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繁体“礼”字的组成中,“豆”也是主角,这充分说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开篇讲道:“百里之内,必产合用土色,供人居室之用。”陶瓷原料的选取,需“掘地验辨土色”。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制陶业很广泛,制陶用的泥土也很充足。
陶豆的足呈喇叭形、镂空形等,这是马家浜文化的特色。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为环太湖流域母系氏族时期的典型文化。当时的先民已普遍使用陶豆,制作标准一致。根据考证,陶豆主要用来盛放“菜”。在古代,陶钵才是个人使用的餐具,与现代饭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状浅而小,不同于盛“饭”的钵,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盘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区别,这是稻作农耕社会派生出来的生活方式,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传统特点之一。高而稳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突出豆器中“菜”的视觉效果,又与古人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夹“菜”,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此可见一斑。(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