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第10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徐悲鸿画笔下的钟馗形象

徐悲鸿《钟进士》

■山东 郑言

徐悲鸿画马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而他的人物画也是独具风格。他把西方绘画基础运用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中,形成鲜明的个性,这对现代中国传统人物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在重庆画了很多有关钟馗的人物画,以钟馗打鬼驱邪这一艺术形象,表现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奋起抗争的精神,展现出一位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钟馗为道教俗神,专司打鬼驱邪。唐玄宗曾命吴道子将自己梦见“钟馗捉鬼”的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辟邪镇妖。从此,民间挂钟馗像的风俗日趋兴盛,历代画家也把钟馗作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以期驱毒辟邪、太平安康。钟馗题材的绘画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除捉鬼这一形象外,出现了诸如钟馗嫁妹、钟馗夜猎、钟馗出游等重要场面。徐悲鸿也是善画钟馗的高手,他画钟馗与前人明显不同,只取其名,却褪去宗教本意,并将之纳入其写实主义的体系之内,其形、其神、其意,均由神佛之“虚”转为人世的“实”。从技法上看,徐悲鸿不取传统钟馗形象古怪、夸张,他将西画中的素描技巧融入传统绘画中。他笔下的钟馗形象多是近景特写,造型生动逼真,保留了人们所熟悉的络腮胡,同时也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趣味,如浓眉大眼、宽口阔鼻等,少了一般钟馗形象的丑陋和狰狞,更像是一位英武刚烈、坚贞不屈的英雄好汉。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其父徐达章是当地知名画家,并精通诗文、书法、篆刻,徐悲鸿自幼随父习诗、书、画、印,打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91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春归国后,曾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和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徐悲鸿随中央大学搬迁来到重庆沙坪坝。1938年夏,日军侵占大半个中国,我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面对山河破碎和日军的频繁轰炸,徐悲鸿悲愤难忍,他以笔为戈,创作了大量宣传和讴歌抗战军民的美术作品。他曾说:“战士为国不怕牺牲,我徐悲鸿只能用自己的画笔去战斗了。”这一时期每年的端午时节,他都创作钟馗图以强化驱凶除煞之气势。

1938年6月2日端午节中午时分,徐悲鸿在沙坪坝奋笔疾书,画了一幅《钟馗》。民间有端午节在大门和堂中悬挂钟馗像的习俗,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清代诗人李福《钟馗图》诗云:“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技,免使人间鬼画符。”徐悲鸿借端午节挂钟馗像驱鬼的习俗,抒发忧愤之情,寄托爱国情怀。画中钟馗高大魁梧,昂首挺立,剑眉高挑,怒目圆睁,长髯飘拂,神情刚毅。只见他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长袍,脚蹬黑靴,腰悬利剑。一身浩然正气、刚劲雄强的钟馗侧首回望,似在藐视那些猖獗一时、祸害人间的邪恶势力,又似在魑魅魍魉的肆虐和淫威下,大义凛然、威武不屈,与右侧矮小猥琐、颔首低眉、头顶果盘、手提酒壶的小鬼形成鲜明的对照。

《钟进士》作于“己卯(1939年)端阳正午”,表现了钟馗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唐玄宗从骊山回宫,因身体不适昏昏入睡,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其大者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一把抓住偷盗杨贵妃的绣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的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惊魂未定的唐玄宗问道‘尔何人也?’大鬼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进士也。’”徐悲鸿就依据此描绘钟馗奇伟之相貌,虬髯飘拂胸前,腰佩宝剑,侧身而立,威风八面,不怒自威,他双手倒背,握着一只空酒杯,等待小鬼开酒侍候。小鬼赤身裸体,形象丑陋,屈膝跪地,一手抱着酒坛,一手握着坛盖,小心翼翼地打开酒坛。作品以钟进士喻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不畏强敌,终将战胜日本侵略者,让其俯首称臣,体现了中华儿女勇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徐悲鸿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钟馗题材的作品,诸如《持杯钟馗》《持扇钟馗》《持剑钟馗》《钟馗饮酒》《侧面钟馗》《捉鬼钟馗》等。这些作品将钟馗描绘成身材伟岸、相貌堂堂、神态威严、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人间正义的化身,紧握宝剑,除暴安良。与其对应的是身材矮小、鄙陋卑劣的小鬼,象征日本侵略军,并将其画成没有头盖骨,以表示其野蛮愚蠢。

徐悲鸿不仅以作品鼓舞人民,还在海内外举办义卖募捐画展,多次将售画筹募的巨款捐献给祖国,支援抗战。1946年夏日,徐悲鸿离开重庆。十年江州,也是徐悲鸿最为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他在家与国之间执剑而行,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