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 廖静好
如图所示是一幅《迎宾宴饮图》汉代画像石(图为拓片),画面刻厅内主宾正在饮茶议事,厅外主宾各有随从门外等候。主人身旁好像是一细腰侍女,随从中还有一位执金吾官员。宾客随从中还有人肩背包裹,准备送礼给主人,可见主家是显赫人物。为庆贺贵宾到来,主人在大厅前安排百戏表演,后厨更有大鱼大肉,祥鸟瑞兽围绕其间,真是奢华至极,反映了贵族之家礼尚往来、待人接物时的豪华场景。
汉代画像石《迎宾宴饮图》中的百戏者,腰部细小,这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据载:“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这是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却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以至为了腰细而饿饭。实际上,许多优秀的百戏艺人,大都有很好的腰功。腰功好,才能使百戏姿态柔美、灵活、轻捷而富于弹性。苦练腰功的结果,必然是腰肢纤细而柔韧,体态窈窕而轻盈。这种美的观念比较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也是百戏能受到普遍喜爱并流传久远的原因之一。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好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百戏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贵族豪强之家大都蓄养倡伎优伶,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每有宾客,必有百戏款待。
从汉代画像石《迎宾宴饮图》中可以看到,汉代百戏不仅空前繁荣、多姿多彩,而且其表演场所和表演形式也多样化。汉代贵族家庭常以资娱乐,在农民庆祝丰收时,亦有以此“鼓舞”作庆贺者,或与敌交锋之时,架此鼓于战车之上,鼓舞士气。如此边舞蹈边击鼓的鼓手,显然是陶醉在鼓声的韵律和艺术的境界中,使观者几乎能感受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悲,继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至忘形。“鼓舞”中的人跽坐抚琴,神情专注,似乎在弹一曲美妙无比却又哀怨的曲子,令举座为之动容,余音近乎绕梁,神情肃然,似醉于琴声中黯然神伤,又似在吹一竖笛为之应和,鼓之激昂,琴之悠扬,听者黯然伤神,虽是冰冷冷石质的画面在无声处“道是无情却有情”,感受到的无不是穿透人心的乐声和如痴如醉的情愫。
汉代画像石《迎宾宴饮图》表现技法为平面阴线刻,强调以线塑形,运用线条来淡化造型细节,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节奏来充分表现艺术神韵。这些线条流畅自然、厚重古朴,形成了一种端庄、质朴、飘逸的视觉美感。人物的容貌表情栩栩如生,衣褶动感强,似拂拂欲飘,雕痕只有一根线般粗细。这些图像中的人物造型形神兼备,极好地体现出画面人物的生命力与立体感,展现了当时中国工匠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同时,该图强化了画面情节,烘托了画面气氛。其画面构图饱满、造型古拙、风格浑厚、充满力量、运动和气势,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技巧,画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式,主从分明,安排得当,画面三部分既独立成章,又紧密结合,合而为一。三部分占据空间虽略显平均,但其姿态各异,静中有动,虚实相生,使画面富于韵致,疏密关系得到完美解决,又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人物形象壮硕健美,均是汉代人物的典型形象。人物描绘由粗线条构成,但笔法准确、娴熟,笔笔传神,抓住人物体貌和动作中最显著的特征,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画面使人如身临其境,能强烈感受到《迎宾宴饮图》中高昂热烈的气氛。
此汉代画像石用横断的视角,以清新洗练的构图,剖析、再现和展示出汉时人宴饮的礼节和现实场景,以房顶珍异飞禽作烘托,汉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写实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