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6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独具地方色彩与民族风格的辽代陶瓷

图1 辽代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

图2 辽代白瓷盘口长颈注壶

图3 辽代三彩印牡丹蝴蝶纹海棠盘

图4 辽代青瓷飞鱼形水盂

■湖南长沙 文亮

公元10世纪初,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在华夏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史称“辽”或“契丹”。在辽王朝历时200余年的统治时期内,其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而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就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并有“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之誉。

辽代的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釉陶器、素陶器等。其造型装饰与工艺技法,不仅保留契丹的传统元素,而且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著名的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即为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目前博物馆里常见的碗、盘、碟、盏等辽代陶瓷,则不但彰显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而且富含了粗犷大气和率真自然的本土风格。且更有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更是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另一高峰。

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亦称“马镫壶”“皮囊壶”。它是模仿契丹人经常使用的皮囊容器的样式烧制而成陶或瓷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孔鼻而得名。辽代鸡冠壶以三彩居多,多为绿、黄、白单色釉;因与唐三彩相似,考古学界将其称为辽三彩。辽三彩虽然整体质量不如唐三彩,却富于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了契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融合。图1所示这件辽代绿釉贴团龙菊花纹双孔鸡冠壶,高29.8、腹径18.8×12.2厘米。其器身扁体垂腹,底部内凹。管状短流,双鼻孔梯,鼻孔外侧塑贴坐猴。红陶胎,施绿釉不及底。器表双面分别模印贴饰龙纹和菊花纹,并配以划花卷草纹。

辽代长颈瓶也是具有典型契丹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类之一。考古发现的长颈瓶是辽代陶瓷中的典型器,多数出土于墓葬中,是直接承袭契丹长颈陶壶而来,且盘口是辽代长颈瓶器型的最突出特点。而盘口长颈注壶是壶式之一,流行于辽代,它有两种形式,一为无把注壶,一为有把执壶。它们均为大盘口,短流,细长颈,宽肩,鼓腹下敛,器身圆肥。

图2所示是一件无把的辽代白瓷盘口长颈注壶,口径10.7、腹径14.2、底径8.2、高27.7厘米。其盘口,折沿,竹节形长颈,管状直流,硕肩,下胫部内收,圈足外撇。肩饰一条凸起棱线。白瓷胎,胎质坚致细腻,外施白釉,莹润洁白,底足露白胎。长颈瓶中的盘口类大器在辽代早期多为运水器,是一种纯粹的实用器,充分反映了契丹人的生活习俗。辽代晚期,长颈瓶多演化发展为喇叭口状,器身修长,形制美观。从这些造型变化因素上分析,长颈瓶除原有的实用功能外,亦增加了陈设功用,体现了契丹民族从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过程。

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它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它的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中无蓝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图3所示是一件辽代三彩印牡丹蝴蝶纹海棠盘,高2.1、口径30.1×17.9厘米。器呈八曲海棠花式,宽折沿,斜直壁,浅腹,平底。粉红色陶胎,胎质细腻坚致,挂白粉衣,外壁黄釉,盘内施三彩釉。折沿印卷草纹,内心印绿叶牡丹一朵,两侧衬以对飞的蝴蝶,以白釉为地。其造型优美大方,纹饰富丽生动。

辽代窑工将中原地区成熟的窑业技术与本土工艺审美相融合,就地取材,创烧了独具特色的釉陶器和素陶器。其中,白瓷深受定窑影响,工艺最为精湛;单色釉陶器属于传统的低温铅釉系统,以黄、绿釉为大宗;白釉绿彩器和白釉黑花器颜色对比鲜明,纹饰率意别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辽三彩集黄、绿、白三种彩釉于一体,艳丽明快,是辽代陶瓷中最华丽的品种;未施加任何釉彩的灰陶器承袭了北方地区原始灰陶的工艺传统,制作朴拙,造型生动,反映了契丹族师古却不泥古的创造精神。

图4所示这件辽代青瓷飞鱼形水盂,更是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它高9.3、长14、宽7.3、底径4.4厘米。器呈飞鱼形,鱼上颚翻卷,尾部高翘如船,穿出双翅,圈足平底。尾与翅周边饰圆形小水珠,全器如一条刚出水的游龙,披鳞展翼,腾空而起,意态生动。瓷胎坚韧洁白,器表施青釉,晶莹透澈。

以上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辽代陶瓷,虽为其代表作中的沧海一粟,但它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却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