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狮 王国良
华嵒
《槐荫鞦戏图》
华嵒《槐荫鞦戏图》,在北京匡时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586.5万元成交。
《槐荫鞦戏图》尺寸148×48厘米,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与田园诗意的画面。画面聚焦于一片郁郁葱葱的槐树林下,阳光透过密集的树冠,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这静谧的午后添上了一抹温馨与神秘。槐树以墨色层层铺陈,深浅不一,既展现了其苍劲古朴的质感,又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清凉幽静的氛围。
在这片绿荫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正欢快荡着秋千的孩童。他立于秋千之上,随着绳索的摇曳,仿佛要飞入云端,那份纯真的快乐与自由,瞬间感染了每一个观者的心灵。孩童身后,四个小伙伴或拍手欢呼,或踮脚眺望,他们的神情各异,却都洋溢着对伙伴游戏成功的喜悦与羡慕。华嵒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构图,将这份童趣与温情定格为永恒,让观者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人物,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情感的温度。而《槐荫鞦戏图》正是他这一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不仅展现了华嵒高超的绘画技艺,更传递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这幅作品还反映了清代社会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在那个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华嵒的绘画作品以其贴近生活的题材和通俗易懂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与喜爱。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
吕纪
《柳荫双鸭图》《幽涧双鹭图》
吕纪《柳荫双鸭图》和《幽涧双鹭图》(对屏),尺寸均为172×90.5厘米,在西泠拍卖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收获532万元成交价。
全景和折枝是中国花鸟画最主要的两种构图方式,同时又分别代表中国绘画两种特有的观察方式。折枝花鸟画相当于特写镜头的方式,而全景花鸟画则展开了平远、高远、深远三个层次,在空间上比折枝花鸟画的变化要丰富。《柳荫双鸭图》和《幽涧双鹭图》就是吕纪的全景花鸟画的代表作品。
《柳荫双鸭图》中,春日的柳丝轻拂水面,宛如翠绿的帘幕,温柔地包裹着一片静谧的天地。在这翠绿的帷幕下,双鸭悠然自得,或低首觅食,或相互依偎,它们的身影在斑驳的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在低语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不仅仅是自然的写生,更是画家心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寓言,让人在喧嚣之外寻得一丝宁静与安详。
《幽涧双鹭图》,则以另一种姿态展现了自然的幽深与高远。古树参天,枝叶繁茂,自画面顶端蜿蜒而下,宛如一条绿色的瀑布,为画面注入勃勃生机。双鹭栖息其间,或展翅欲飞,或低头凝视,它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片幽静之地的无限眷恋。溪流潺潺,回环曲折,引领观者的视线深入画境,仿佛能听见那潺潺水声,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的清凉与惬意。
吕纪的画风在17世纪之后的日本绘画中有明显的影响,亦是日本屏风画的来源之一。《柳荫双鸭图》和《幽涧双鹭图》曾在日本出版的《听松清鉴》中著录。郑振铎在20世纪40年代遍访流传在海外的中国名画,并在其所编的《域外所藏中国名画》中收录此画。如今,两幅画作从日本回到祖国拍卖,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溯,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王鉴
《云壑松荫图》扇面
王鉴《云壑松荫图》扇面,在北京匡时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30万元成交易主。作品在17×48.5厘米的方寸之间,以精致细腻的笔触与深邃悠远的意境,铺陈开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画面上,云雾缭绕于幽深的山谷之间,松荫密布,为这幅山水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神秘。山阴曲径蜿蜒而上,仿佛引领着观者的思绪步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在这片葱郁的松林之下,一位文人雅士悠然坐于幽岩之上,他或凝神静思,或远眺溪流潺潺,天边云卷云舒,一切显得那么和谐而宁静。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王鉴内心世界的映射,是他对高洁情操与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云壑松荫图》的创作,源于王鉴对元代大家赵孟頫的深深敬仰与模仿。他巧妙地将赵孟頫的青绿山水技法融入自己的笔墨之中,同时又加入浅绛设色,使得画面既保留了赵氏的青绿之雅,又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厚重。这幅作品不仅是王鉴晚年艺术造诣的集中体现,更是他“泛宗诸家、兼容南北”艺术理念的生动实践。
王鉴出身名门,其曾祖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鉴藏家与文学家,家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琳琅满目。这样的家庭背景,为王鉴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云壑松荫图》扇面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曲折的收藏历史。它曾入藏博物馆,后又几经辗转,最终得以回归原主。这段经历也为其增添了非凡色彩。如今再次凝视这幅《云壑松荫图》,不仅能感受到王鉴笔下的山水之美,更能体会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