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也叫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而在闽南地区,七夕被称为“七娘生”,在这一天里的习俗都和“七”有关系,例如七仙女、祭祀的果品七样、香花和化妆品七份、摆供的筷七双、酒杯七只……除了和七有关系,在闽南的七夕节里,很多习俗都和女子有关系,是一个充满浪漫,以及体现女子心灵手巧的日子。
说到七夕节,自然是绕不过牛郎织女的。据说,织女勤于女红,长年从事机杼,织成无缝天衣。她的灵巧与技艺是民间广大妇女所仰慕的,因此,在闽南地区,七夕这天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女子们会对月穿针。
据家中的长辈介绍,20世纪80年代之前,每逢七夕,许多蕙质兰心的女子就会聚在一块,大“秀”女工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月穿针演变成一种竞技属性的比赛。以五彩线和九孔针为工具,对着月亮连续穿针引线,最快通关的人就被称为“得巧”。不过,这种乞巧习俗现已罕见。如今,乞巧习俗演变成新的民俗文化,各种各样的刺绣和编织技能不仅成为发家致富的手段,有的还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项目。
除此之外,在这一天,闽南一带的少女、年轻妇女还有“组团”拜“织女”的习俗。七夕之夜,参加习俗的女子们梳洗得当,准时到达约好的地点,在月光下设香案,焚香拜完织女之后,便围坐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边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祈求如愿。而这个习俗,如今也甚是少见。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