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作品捐赠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出席仪式并表示,这批327件(套)当代德化瓷作品的入藏,对进一步丰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体系、提升博物馆藏品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化瓷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最负盛名。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2006年5月20日,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而德化窑址正是这一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古迹组成部分。
2023年8月25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遴选出400余件(套)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考古发掘的德化窑古代珍品,以及当代德化制瓷名家的代表作等,集中系统地体现了德化瓷一脉相承的精湛技艺和继往开来的创新精神。展览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经与德化县人民政府、各位参展艺术家沟通,商定将此次参展的327件(套)当代德化瓷作品予以整体收藏。
这批作品的创作者或于传统基础上丰富表现手法,精进技艺;或吸收现代艺术理念而大胆创新,把德化瓷塑创作推向一个多元发展势态,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他们所捐赠的作品,也代表了当代德化白瓷艺术制作的最高水平,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德化白瓷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 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