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 张梦驰
宋代理学大家胡宏在其著作《知言》(四)之《好恶篇》中云: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水有根,故其生不穷。中国书法史上许多成功的书家大都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以及家学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历来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由此书法史上出现了许多父子齐名的书家,例如东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大小欧阳”欧阳询、欧阳通,北宋“大小米”米芾、米友仁,北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晚清时期的湖南茶陵出现“茶陵三谭”,三谭指的是:谭钟麟、谭延闿、谭泽闿父子。有人赞曰:“一门二进士、两代三书家”,父子三人都具有较高的名望,都是饱学之士,也都是书法家,其中以谭延闿书名最盛。父亲谭钟麟、哥哥谭延闿都是政府官员,谭泽闿与父亲和哥哥不同,谭泽闿不闻政事,喜收藏,以诗书会友,不与权贵交,寓居上海多年,卖字自给。
谭泽闿(1889—1947),字祖同,号瓶斋、瓶翁等,室名天随阁,湖南茶陵人,近代书法家。著有《止义斋集》存世。因擅长写擘窠大字,还被誉为“擘窠圣手”。孙洵在《民国书法史》一书中,将谭泽闿归类于民国时期以帖为主的创作风格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家,认为这一类书法家功力深厚,也有善于开拓者,自视甚高而不肯轻为人作者,还有一大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具历史意义。对于谭泽闿而言,自视甚高而不肯轻为人作是不合理的,据署名华叶撰文介绍《文汇报》的报头题字,述及1937年10月该报筹办之初,有人建议集颜、柳字选用。后因一久为谭氏治病之陈姓医师荐介,有谭泽闿写此三字,分文未取。现在的《文汇报》仍然沿用谭泽闿的报头题字,可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明清民国以来,学书先学颜的书风盛行,颜体书法兼具碑学帖学之长加之颜体楷书正大气象的内在精神,使得学颜者最多。谭泽闿书法受其兄谭延闿影响较大,学书经历也相似,书法造诣兄弟二人难分高下。《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中,评价谭氏兄弟书法:“谭氏兄弟同出颜书,但又有所不同。谭延闿取法钱南园,端庄谨严,笔笔劲健;谭泽闿气格近翁同龢,宏伟舒和,磊落不羁,不求形似,以气势取胜。若论功力,谭延闿胜其弟一筹,若论气息的自然,谭延闿则略逊之。”又说:“二人的书法,一扫清人的姿媚俗腻,各有各的特色,应当说都是写颜体的高手。”孙洵在《民国书法史》一书中写道:昆仲(谭延闿和谭泽闿)二人虽在书法上皆源出颜字,取径略有不同。泽闿初时研习《谒金天王神祠题记》《臧怀恪碑》,得其伟劲开张之势,中年后书风接近翁同龢,着笔拙重,收锋痛快淋漓,力度刚强而无彪悍气,当时在上海书名甚佳。
安庆博物馆藏谭泽闿行书扇面为泥金纸本,纵长18.3、横51.5厘米。据资料记载,1983年5月由安徽省安庆市文物商店拨交。作品内容出自曹丕的《典论·自叙》,文曰:余(应为予)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具(应为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趣(应为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趣(应为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少之),精熟。署款为:“秉钧仁兄法家正临谭泽闿”。钤朱文印“瓶斋”。
这幅扇面作品起笔沉稳厚重,行笔爽利连贯、收笔严谨完备,尤其是细节表现方面,既到位又有味道,点画线条质量高,线型变化大。点画之间笔断意连,粗细变化对比明显,节奏感较强。结字因字赋形,相同字例如“学”“具”“之”“法”等变化丰富,有方有圆,开张有度,收放得法,舒展自然,劲道耐看。由于扇面的形制特别,既要营造出穿插错落、疏密有致的章法构图,又要使得视觉效果达到平衡,因此扇面上进行书法创作难度非比寻常。谭泽闿行书扇面章法安排合理恰到好处,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先写六字长行,再写二字短行,字字独立且气息绵延,形成错落有致、疏朗的格局,小字落款,用印与落款字大小相近,通篇和谐,格调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