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泥质灰陶楼,通高70、面阔53、前后深13厘米,出土于宁夏吴忠市关马湖汉墓,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古研究所。
此陶楼分两段塑造烧制,后对接而成。立体为三层结构,横排五间,进深一间,上施白粉红彩,多已脱落。三层楼面布局各不相同。
第一层用刀刻线条表示门的位置,两边各有一个熊形角神支撑,形制简单;第二层平座前伸,上立栏杆,形成“一”字形走廊,走廊内单扇板门半开,两边各有一个人形支柱;第三层被熊形角神支撑的三架斗拱隔为两间,每间各有一扇长方形棂窗。屋顶高大,正中起脊,脊端略高,呈三角形。起瓦棱,檐外伸,悬山式屋顶。
陶楼上的熊形角神和人形支柱,造型生动,使整个建筑富有生气,起重要的支撑作用。门窗、栏杆、斗拱和屋顶用红、白颜色勾描彩画,特别是斗拱的使用,加深了屋檐的深度,既强化屋顶的防雨功能,又使房屋轮廓增加了明暗对比的艺术效果,是东汉木结构建筑的真实缩影。(王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