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参与重修泉州顺济桥;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次大雷电将姑嫂塔顶的葫芦尖等构件击碎,当年他联合十多位晋江十九都、二十都乡绅和富商捐资重修,并由武举人许陈彪撰书、立碑为记,让航标姑嫂塔再为往返海峡两岸的商船、渔船导航;乾隆五十二年(1787),他在台湾主持重建鹿港天后宫……他,便是永宁富贾林振嵩。林振嵩于乾隆年间在台湾鹿港经商,以从事食盐零售起家,并在台湾鹿港设立“日茂行”,在泉州、永宁也设立分部。事业成功后的林振嵩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并以他的热心奠定了在鹿港的首富地位,从此“日茂行”成为两岸交流的一个典范,“日茂行”的历史也为学者研究两岸对渡文化提供了不少素材。
永宁老街西门林氏宗祠旁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宅子,这就是老人们口中的传奇古厝“大夫第”。历经两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大夫第已经相当破旧,门上的牌匾也不见了踪影。尽管如此,房檐上雕刻精致的白鹤和梅花鹿依然显示出屋主的身份地位不凡。这是林家十一世子孙林振嵩从石狮到台湾创立“日茂行”后,回乡建的官宅,被称为“大夫第”。
乾隆二十五年(1760),林振嵩渡海赴台,先后在台南、彰化等地经商,起初的生意是以他在家乡的老本行食盐买卖等为主,后来他在鹿港创办“日茂行”商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当时朝廷不允许鹿港和大陆直接通商,林振嵩就积极地向当地官方乃至清朝廷再三呼吁开放两岸对渡贸易。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朝廷顺应局势,批准鹿港和蚶江通航,进行对渡贸易。自此,“日茂行”正式挂牌公开营业(相当于现在的商贸行),并在林振嵩三子林元品的手中发展到鼎盛时期。
林振嵩作为“日茂”事业的奠基者,在林氏族中声望较高,除捐资重建永宁林氏宗祠外,乾隆四十二年(1777),参与重修泉州顺济桥;乾隆五十二年(1787),在台湾主持重建鹿港天后宫……同时,他也在台湾大量捐款做善事,得到朝廷赏识,封官六品。于是,他便回到永宁老家建起“大夫第”,就是现在的“日茂行”遗址。
据说“大夫第”以前厅中挂有许多匾额,现仅在正厅顶梁上,悬挂着一个“圣旨盒”,外面雕有“奉天诰命”四个金字。据介绍,圣旨盒里有两卷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诰封圣旨,至今仍被“日茂”后裔奉为传家之宝。后来,林振嵩又在台湾鹿港,依据这处官宅仿建了一处官宅。
1788年,林振嵩回籍养老,“日茂行”由林元品接管,家业发展极盛。根据《石狮掌故》记载,从嘉庆八年到二十三年,林元品仅在台湾南部地区就捐献巨资先后重修鹿港天后宫、彰化县城、鹿港圣母宫、台南魁星、彰化文昌帝君祠、鹿港敬义园等,并两次率领郊商捐资平粜施粥,救济灾民数以万计。对永宁林氏家族,林元品亦关照有加。根据《林元品墓志铭》:“(元品)为祖宗祀田,为母党置祀田。申约族中寡妇不可改适,按月支给,延师课其孤儿。”在林元品的影响下,林氏家族在闽台两地取得长足的发展,许多族人漂洋过海到台湾谋生。据《鳌西林氏长房家谱》记载,从第十三世起,有林廷捷等近百人移居台湾彰化。
值得一提的是,“日茂”林氏家族从林元品开始,就非常关心教育事业。嘉庆年间,林元品除了在鹿港腹地建书房供子侄读书外,还捐资重修府学文庙。嘉庆二十一年,林元品第五子林廷璋、长孙林世贤联袂中丙子科举人,一时传为佳话。在台湾求学取得功名的“日茂”林氏族人还有林廷捷、林廷梯、林廷淑、林逊豹等人。不管是大夫第里悬挂着的牌匾,又或者是那些曾经存于历史上的林氏贤人,那都是一段段凝结着两岸骨肉亲情的故事。(陈嫣兰/文 郭雅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