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历经挫折 事业有成 不忘桑梓

——记苏厝旅菲华侨苏孙栋

苏孙栋迎宾馆正大门

苏孙栋迎宾馆侧面

进入苏孙栋迎宾馆的院子大门

由苏孙栋独资捐建的 苏厝霞库老人活动中心

由苏厝霞库“侨委会”所 立的碑记,苏孙栋位列首位

由苏孙栋独资捐建的苏厝慈恩路

苏孙栋是苏厝村一位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旅菲华侨。日前,笔者前往宝盖镇苏厝村,走在慈恩路、苏厝三区等几条道上,能看到路边上的两三个石碑上有“苏孙栋”这个人名,不仅如此,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苏孙栋”这个人。

早年与母亲相依为命

苏孙栋早年丧父,与其母亲在村里相依为命。苏孙栋小学就读于南山私塾(现在苏厝祠堂),后来改为鹏南小学,上学期间学习认真,与同学和睦相处,成绩优异。苏孙栋是个乖巧灵活的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会主动帮母亲做些家务活,村里人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 14岁小学毕业后,苏孙栋就与三位同乡人一起漂洋过海去菲律宾谋生。在去往菲律宾的路上有两人丧命,苏孙栋和另一个同乡幸运地活了下来。他们一到菲律宾先投靠同村乡亲,起初是做小五金,后面做牛肉羹,再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乡亲一个小肉店里做事。这段时间培养了苏孙栋吃苦耐劳的精神。

历尽艰难 终得回报

“太平洋战争期间,苏孙栋的工作环境十分困难,就跑到一个叫山顶的岛屿上,但生活同样很困难。”小时候经常和苏孙栋一起玩耍、今年 94岁的张英默老人说,数年之后,苏孙栋与同村人苏其仁、苏子纪、苏孙陵、苏孙桶在怡朗创办福建兴公司,主要做商品贸易,但欠缺一名采购员。经过商议,苏孙栋担任采购员。据说,苏孙栋任采购员时,从山顶到马尼拉的路费都没有,于是几位同伴还寄钱给他做路费。苏孙栋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坚持并克服了下来,生意也越来越有起色。

时来运转。苏孙陵觉得苏孙栋是一个做事认真负责又善于经营的人才,便将自己的一份股份转让给苏孙栋。之后,苏孙栋更有信心,生意越来越红火。三年后,苏孙栋自己购买了三艘铁船专门用于采购来自世界各国的货物。又过了两三年,苏孙栋积攒了一些钱,自己创建了怡朗氧气公司,后来又开了三四家分店。从此,苏孙栋的事业节节攀升。

事业有成 情系故里

事业有成后的苏孙栋,非常牵挂和关心自己的家乡。20世纪70年代,苏孙栋一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路泥泞不堪,就慷慨解囊铺设了水泥。据粗略统计,苏孙栋参与整个村庄重修铺设水泥的道路有3000多米;与其他华侨一起为村里捐建火电发电厂、修建晒谷埕、建造带有冲水功能的公厕及为村里购买拖拉机等,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耕作水平。据说,在20世纪,苏厝是石狮市较早拥有冲水功能的公厕和拖拉机的村庄。后来苏孙栋又与其他华侨共同修建苏氏祠堂和金氏妈宫(福安宫)。不仅如此,苏孙栋还独资修建了慈恩路、苏厝霞库老人活动中心。可见,村里的每一样建设都少不了他。笔者在村里见到一块碑记上记载着:苏孙栋捐款143500元修建金妈宫和村里的大小巷道。这块碑记是1987年由苏厝霞库“侨委会”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旅菲的乡亲回到家乡有个舒适方便的住处,1986年苏孙栋回家乡建造了“苏孙栋迎宾馆”,既作为自己的住宅,又是给海外回乡的人提供像家一样的宾馆,可谓一举两得。日前,笔者来到苏厝村一睹这栋大楼独有的面貌。笔者见过很多华侨回乡所建造的番仔楼或古大厝,却从未见过像苏孙栋所建造的这种全部由石头构造而成的大楼,既没有闽南传统的燕尾脊建筑特点,也没像大多数番仔楼那样雕梁画栋,而是全部采用石头构造,简约、大方、朴实。包括大埕在内,该座房屋占地达1330多平方米,共有3层20多间房。那个年代回乡的华侨们都住在这幢苏孙栋迎宾馆里。苏厝村老年人协会会长苏振志说,当年这座迎宾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屋顶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比较罕见的。

直到如今,苏孙栋的后代还保持着和村里的联系。去年,苏孙栋的儿孙们都回家乡参加村里的大型民俗活动,并捐款10万元用于村里的建设。

苏厝村虽然是一个小村庄,却也有不少村民选择到港澳台地区甚至远赴菲律宾谋生。他们在外吃苦耐劳、努力拼搏,事业一旦有所成绩,他们都会主动为村里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苏孙栋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王秀婷 文/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