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03版:人在旅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寻访水洞沟

■曹秀宏

水洞沟遗址公园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我们驱车到达时已是中午,停车场早已停满各种车辆,人潮涌动。大门口一列牌匾吸引了我,“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国考古百年百大发现”这些牌匾上的一系列头衔足见水洞沟的历史厚度。

摆渡车缓缓地驶到一院低矮的土坯房前,这是一处复原的院落。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与桑志华徒步走到这里,住进土坯房中,两个原本考察长城的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住在这不起眼的草坯房中,竟然揭开了远古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推翻了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

这间被命名为“张三小店”的土坯房院子中,并排陈列着四名发现和研究水洞沟遗址的中外科学家胸像,他们炯炯有神的眼睛发出深邃的目光。我走上前,真诚地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感叹他们能在这荒寂的山沟找到远古的足迹,也感叹以开小店养家糊口的村夫张梓,在不经意间随着水洞沟遗址一同载入文化的史册。

这里的确有一道沟曲曲折折地由西向东穿过,沟里一股溪水清清地、细细地流淌着,沿着溪水两边是十多米高的崖畔。崖畔呈层叠状,每一层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这是典型的雅丹地貌。沿着溪边前行,走不远就能见到崖畔半壁悬挂的考古挖掘的剖面层。从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从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我了解到,从1923年开始,在水洞沟先后进行过六次挖掘考证,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尤其是中外考古学家第6次正式发掘和持续深入研究,认定这里是南北、东西文化交流和人群碰撞的要冲节点。

一幅声电光震撼的复原场景也把我们带到4万年前:一群身着各色兽皮的远古人顶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艰难地跋涉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旷野之上。当他们来到一处今天叫作水洞沟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湖水荡漾、草木繁盛,这正是他们长途奔波一直想要找寻的理想居住地,于是这群远古人开始了生活的新篇章,又因环境的恶化,在大约距今3万至2.5万年间神秘地消失。

远古的诉说早已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但留下的遗迹却让人浮想联翩。

沿着溪水顺沟而行,小溪逐渐变得宽阔,沟里的芦苇不断地向行走的人们扑来。五月时节,芦苇已是绿波荡漾,把溪流填塞得满满当当。走出芦苇荡便是一座堤坝,堤坝里一池一眼望不到头的湖水呈现在眼前,想不到在荒芜的山沟里,竟出现如此清澈的湖水。

坐在小船上,荡漾在湖中,北岸边的一段长城蓦然闪进视线,这段长城巍然屹立在岸边的崖畔上,沿着沟一直向东延伸,这是一道修建于明代的军事设施,五百多年过去了,早已失去战争与防御功能的明长城,虽经历战火的摧残和岁月的剥蚀,但依然完整地高耸着,彰显和延续着中华文明。

夕阳西下,我们走出水洞沟。回眸身后的水洞沟芦苇,在晚霞的映照下,更显得苍翠浓郁,而眼前这座建于雅丹地貌上的红山堡城障,被落日正映照得一片艳红。水洞沟的芦苇丛和红山堡下的大峡谷里,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秘密。

从水洞沟的史前遗址到长城烽燧的红山堡,我仿佛穿越时空隧道,看到4万年来人类生生不息的活动轨迹,体会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