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宝盖镇后垵村通往金峰小学(现已合并到锦峰小学)的石砖路上,可以看到路边有一块碑志和一座子备亭。碑志和子备亭都是用来纪念该村旅菲华侨吴子备而设立的。吴子备,这个名字对于后垵村来说妇孺皆知,不仅如此,一说起吴子备这个名字,后垵村民都啧啧称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后垵村去了解这位受乡邻四舍尊敬、爱戴的旅菲侨领吴子备。
家境贫困 14岁下南洋
日前,笔者在宝盖镇后垵村工作人员吴为远、吴金情的带领下来到吴子备家族的古大厝。该古大厝主体建于1937年,护廊建于1947年,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红砖白石、燕尾脊,两进五开间,有两个阁楼、一个天井,房屋前面有一个较大的石埕,整座古厝显得古朴大方。
据吴子备的侄子、吴子詹的儿子、今年78岁的吴仕锥介绍说,该房屋是吴子詹带领五个弟弟一起建造的,曾经居住着二十几口人,20世纪60年代当过村里的学堂。1985年,由吴子备独自修缮过一次。如今,屋内的许多挂画已经模糊不清,望着这座古大厝,不禁让人思绪万千。
吴子备,1920年出生于石狮宝盖镇后垵村。吴子备家里共有兄弟6人,他排行老三。由于家庭贫困,大哥吴子詹15岁时就随乡人到菲律宾谋生。1934年,14岁的吴子备跟随大哥吴子詹前往菲律宾打拼。据吴仕锥介绍,吴家兄弟早期在菲律宾三宝颜市创办吴和盛贸易公司,做批发生意,大米、油、米粉、面线及铅笔、本子等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在大哥吴子詹的带领下,吴家兄弟和睦相处,生意蒸蒸日上,才有了1937年吴家兄弟一起建造的这座大厝。
投身养猪业 大获成功
跟随大哥几年后,吴子备不仅积累了经商和管理经验,也积攒了些钱。据吴仕锥回忆,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吴子备在吴子詹的支持和担保下,于菲律宾将军市独自开办碾米厂,同时也收购当地的玉米来销售。由于当时菲律宾只允许入菲籍的华人贩卖玉米,而吴子备很早就拥有了菲籍,所以当时他收购的玉米供不应求,最高峰一天可卖出10000吨玉米,生意兴旺,这样的好景持续了20多年。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当地人不讲信用,经常谎称玉米种植失败没有收成,使得要收购的玉米数量大大减少,且借给他们种地的钱也没能回收。眼看这样继续发展下去不是办法,直到一次,吴子备前往台湾地区考察市场,认为养猪业可以引进菲律宾,便投身养猪业。刚开始只是养了1000多头猪,没想到很快售罄。于是吴子备加大力度发展养猪业,先后经营养猪场10多家,饲养生猪20多万头。由于吴子备为人讲信用、经营得法、饲养有方,生意兴隆,事业发达,养猪场占地五千亩,遍布菲律宾各主要岛屿。直至今日,吴子备的后代还在继续经营养猪业。除此之外, 吴子备还创办了米粉厂、冰块厂。
心系故乡 热心公益
“抗战期间我三叔回乡结婚,结果被滞留在家里三年。在这三年里,被乡里的保长抓了四次壮丁,于是抗战胜利后马上回菲律宾。后来我三叔飞黄腾达,不计前嫌,仍时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吴仕锥说道。
就像大多数华侨一样,事业有成后,便心系故乡,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建设。吴子备也是如此,当他功成名就后,就牵头创建菲律宾金峰(后垵村的雅称)同乡会,积极参与让德堂、睦邻联乡会等活动,联络乡亲、关心家乡。对于刚到菲律宾的同村人,也给予热情帮助,甚至安排到自己的公司工作。
“我村旅菲华侨吴子备先生荣归桑梓之际,视家乡道路坎坷,每逢雨后,泥泞淤堵交通不便……即慷慨解囊兴建用方石铺筑乡中道两公里半,以及吾村东侧公路一公里半,构成康庄大道,行人步履车辆往返畅通无阻……”这是1985年吴子备捐资100万元用于铺设家乡村内所有道路时,村委会为其所立的纪念亭——子备亭上所书。2007年,吴子备家人又捐资20万元对后垵村内500多米长的老化村道进行重新修建,80万元用于家乡的公益建设。可谓乐善好施的精神一脉相承。
由于少年时家贫没能读书,因此吴子备特别重视教育。1971年,在吴子备的积极倡议下,吴子备昆仲先后捐资人民币20万元,并发动旅外32位侨亲捐资人民币1.73万元,筹划兴建后垵村金峰小学新校舍,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72年冬季竣工。自1972年至1976年,办学经费由旅菲金峰同乡会支持。1985年,吴子备又捐资设立“金峰小学子备教育基金会”,基金额逐年增加,生息养校。1994年,吴子备任金峰小学校董会董事长。1997年8月,吴子备昆仲再投入人民币 64万元,加层扩建金峰校舍暨天炎(吴子备的父亲)纪念堂。
吴子备还在家乡石狮捐资兴建石光中学(旧址)吴子备教学楼、石狮华侨中学(旧址)吴子备音乐楼,并任旅菲石狮(晋江)侨中校董会董事长。1998年,福建省政府向吴子备颁发“乐育英才”牌匾。
1999年农历四月十一,吴子备在菲律宾逝世。他爱国爱乡、关心桑梓教育事业的不朽功绩,永远铭记在家乡人民的心中。(王秀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