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4版:民声·热线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为鸟留食”!一笔值得的生态投资

黄韵诗/图

2024年以来,石狮市在泉州率先探索生态补偿方式,在石狮湿地公园通过向农户租赁6亩稻田,成熟后不收割,作为“候鸟食堂”,既保证候鸟越冬食物,又减少农户经济损失,妥善解决“人鸟争食”问题。(详见2024年12月27日《石狮日报》四版)

候鸟迁徙是大自然壮美的史诗篇章。全球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洲际迁徙,在北半球,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起飞,跨越千山万水,向南飞往温暖的越冬地。

石狮湿地公园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一站,为了守护候鸟的“生命通道”,2024年,石狮市自然资源局林业资源站首次探索生态补偿方式,通过向农户租赁6亩稻田,成熟后不收割作为“候鸟食堂”,留给“远方来客”。

在笔者看来,稻田只种不收,留粮给鸟吃,看似是“舍”,实际是“得”。众所周知,候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保护候鸟,呵护生态平衡,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小“舍”后的大“得”。

“得”的另一面,来自于候鸟的“馈赠”。据报道,为破解鄱阳湖湖区“人鸟争食”矛盾,2014年以来,江西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原则,连续10年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有了“专属食堂”。为此,每年吸引60万至80万只候鸟到鄱阳湖越冬,候鸟“衔”来生态流量点绿成金,沿湖各地“观鸟经济”持续火热,探索出一条以候鸟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此外,“候鸟食堂”还化解了鸟类吃庄稼造成的“人鸟矛盾”,能让“旅鸟”变“候鸟”、“候鸟”变“留鸟”,可谓小付出大收获,一举多得。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候鸟来“筑巢”得益于人们的悉心“护巢”。近年来,石狮大力修复湿地,打造了千亩湿地公园,当前,石狮湿地公园已记录到超过120种鸟类,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彩鹮、东方白鹳、黑脸琵鹭、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石狮湿地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为生态投资,就是为发展增绿。一个百鸟翔集、万物共长、和谐共生的美丽石狮就是最好的回报!

(木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