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镇,位于石狮东部,距市区12.5公里。东面临海,南与锦尚毗邻,西与蚶江交界,北与祥芝接壤。1999年9月11日,从祥芝析出镇,以境内最高峰洪厝山雅称“鸿山”而得名。
洪厝山,横亘于西墩与洪厝之间,长达1000多米。主峰北峰高84.2米,中峰号三台山,南峰号红梁山。相传,主峰山形似“鸿鸟展翅”,顶峰原耸立一巨石,面向东北,俗称“鸿头”。又因“洪”“鸿”谐音,自元代以来即称“鸿厝山”,雅称“鸿山”。
伍堡村,《西山杂志》记载,相传,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伍姓渔民垒石搭篷居住于此,故称“伍堡”。后来,伍姓迁往他处,王黄、许等姓相继迁入。因晋江金井亦有一“伍堡”,为区别起见,按其地理方位称鸿山伍堡为“顶伍堡”,称金井伍堡为“下伍堡”。
第二种说法认为,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将王默、薛祖武在此地滨海之处设立5座堡垒,派兵戍守,以接应蚶江、乌龟屿的守军,故称“五堡”“伍堡”。第三种说法则称,古时村落分为井兜、引西、塘后、大厝、西墩5个角落,故合称为“伍堡”,雅称“五福”。
镇海塔,又名星塔,位于鸿山辖区海边群礁上,塔名取威镇海疆、永保安宁之意。塔高8.8米,分为3层。下层以海中天然礁石为基座;中层用花岗条石架梁,作一圆龛,周长11.40米;上层收尖,条石实心砌筑,顶方安放塔刹。此塔颇具典型的元代宝瓶式建筑特征,当地民间称为“元朝塔”。
据塔壁上石碑记载,清代嘉庆年间,伍堡王成堆、王庆典、王以元等13人捐资重修。原本四周环海,涨潮时,塔浮现于海中;退潮时,西北、西南形成半月形沙滩,人们可步行上塔。20世纪末,因开发建设需要及防御海啸泛灾而筑堤造路,塔与陆域连在一起。
西墩,原系伍堡五大角落之一,以位于墩峰之西而得名。辖西墩草柄、乌山脚三个自然村,主要姓氏为王、黄、邱。
草柄,相传,该村原系魏氏建居于草木丛生之地,故称“草边”。因闽南方言“边”与“柄”谐音,又称“草柄”。明代,王、黄等姓居民相继迁入。
乌山脚,位于乌龟山(主峰高58.2米)山脚下,故称“乌龟山脚”。因为“乌龟”称谓不雅,故省略“龟”字,称为“乌山脚”,又称“乌山乡”,黄、吴等姓住居于此。(王秀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