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3版:时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世界气象日:早期预警构筑安全防线

▲在中国“北极”观云望天 探访中国最北气象站 这是3月23日拍摄的北极村国家基本气象站全貌(无人机照片)。入春后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寒冷依旧,找“北”游客散去,恢复往日平静。在位于村子边缘的中国最北气象站——北极村国家基本气象站,4名气象测报员坚守在这里,巡检设备、采集气象信息、上报监测数据。1957年,北极村气象站建站,2023年,气象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北极村国家基本气象站承担着大气探测、寒带建筑物温度监测等多种气象观测工作,是我国积累气象数据资料的重要台站。近年来,气象站还开展了极光监测预报,助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新华)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以“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为主题。随着全球变暖加剧,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灾害事件逐渐增多,加强早期预警、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根据全球适应委员会的评估,即将发生的灾害事件如提前24小时通知,可减少30%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和能力建设,以强化早期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为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早期预警中国模式。

在湖南省慈利县,气象部门牵头整合了全县26个乡镇(街道)和多部门雨量监测数据、风险隐患数据,加强致灾因子、承灾体、历史灾情等多部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在湖北,预警信息发布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省级气象部门提前3天发布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提前1天发布精准到县的暴雨、强对流预警,提前6小时发布落区预报;市级气象部门提前3小时发布暴雨、强对流预警信号,县级气象部门提前1小时发布暴雨临灾警报,预警发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更加精准。

在水果种植大省陕西,气象部门聚焦苹果、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在全省建成230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打造30分钟直达田间的预警体系。当地果农可通过手机App提前10天收到霜冻预警,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降低冻害损失率。近三年,气象服务助力全省特色农产品增产18%。

与此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气候治理,于2024年11月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共促发展中国家早期预警能力提升。

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相华介绍,一直以来,我国气象部门致力于通过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为相关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应急保障支持。比如去年台风“摩羯”登陆越南期间,我国与越南气象部门共享数据、共同会商;2019年3月,强热带气旋“伊代”携狂风暴雨袭击莫桑比克,我国及时提供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及产品,有效助力相关国家和地区开展灾害防范与应对工作。

徐相华说,未来我国将通过联合开发适合当地环境和需求的定制化云端早期预警系统、开展气象国际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早期预警业务能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