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春意盎然。漫步洪窟村,濠江路两侧绿意盎然,九龙山与奄山苍翠相拥,生态景观与人文风貌相得益彰。龙珠大道灯光球场边的两株榕树枝繁叶茂,几位老人在树底下闲话家常;孩童沿着玉兰桥跑过石板条铺就的后店街休闲广场。抬眼望去,红砖燕脊的洪氏祠堂与不远处大理石及玻璃外墙的美霞综合楼相映成趣。
洪窟村,位于石狮蚶江镇西南,因三面环山、地势低凹,宋代时得名“龙窟”,后因洪氏族人繁衍生息而改称“洪窟”。据载,南宋淳熙年间,翰林学士洪迈之子洪石缨自江西乐平迁居至此,开基立业,绵延千年文脉。村间的洪氏祠堂、龙隐寺、三清道祖观等历史遗存,无不诉说着这个有着800余年历史的村庄的底蕴。
侨力赋能,新老交融的公益丰碑。作为石狮重点侨村,洪窟村拥有人口4800多人,而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的侨亲超过1万人。卫生院、影剧院、村委会办公楼、学校、功德堂、露天剧台……洪窟村的发展、振兴史,始终与侨亲乡贤的赤子之心紧密相连。
行走村中,侨捐印记俯拾皆是:华侨影剧院,成为洪窟数代人的乡愁;洪窟小学大礼堂前,鎏金的“捐建碑记”记录着海内外乡贤慷慨捐资家乡教育发展的壮举;村卫生院门楣“旅菲旅港乡贤捐建”大字赫然在目;由旅菲侨领洪及祥捐资3000万元建设的“龙窟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成为泉州农村区域性“智慧养老服务”标杆项目,彰显侨亲对“老有所养”的深情承诺。
“浓浓桑梓情,悠悠赤子心。村里每栋侨捐楼均凝聚侨资力量,更是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而今新一代侨亲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洪窟村党委书记洪清渭表示,如今,侨捐项目如繁星点缀村落,成为洪窟村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
生态宜居,山水画卷中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洪窟村党委、村委会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推进公厕改造,拆除有着50年历史的“碉堡厕”,新建水冲式环保公厕;实施玉兰桥沿线景观提升工程,整治村间“黑水池”,通过后店街“口袋公园”“古榕微景观”等扮靓乡村“微空间”,推动村容环境提升。
产业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心。洪窟村立足“侨”资源,激活“产”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依托濠江路、大北环路等交通优势,吸引纺织、服装、辅料及齿轮制造、五金、咖啡加工、电商等行业企业入驻,形成“产村融合”新格局。昔日的“侨资输血”正转化为“产业造血”。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打好“乡贤牌”,奏响“振兴曲”,同心共绘侨村新蓝图。从沿海古村到现代侨村,从20世纪早期的洋楼、80年代初建的独幢别墅到现在的别墅群,如今的洪窟村,历史与现代交融,乡愁与希望共生,正汇聚侨心侨力侨智,奏响“产业兴、生态美、侨力聚、民心暖”的乡村“振兴曲”。
站在新起点,洪窟村将用心经略“侨”牌,凝聚发展“向心力”。该村将深化“桥连·侨心”主题活动,把“侨元素”注入乡村振兴工作,全力推动“华侨新村”“华侨文化馆”“文体中心”“文化大礼堂”等工程建设,续写侨力赋能、文旅融合、生态宜居新篇章,实现侨亲创富和乡村致富的共赢,为石狮“全域共富先行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兰良增 颜华杰 通讯员 洪清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