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3版:民声·夕阳红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急救技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基因

黄韵诗/图

5月12日,在石狮市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咨询活动上,石狮市鹏山实验学校组建的“鲲鹏急救实训营”开营,将通过组织师生开展心肺复苏急救、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等训练,帮助全校师生更好地掌握避险自救技能。(详见5月12日《石狮日报》一版)

近年来,随着科普宣传的常态化开展、AED等应急救援设备的推广投用,许多人对海姆立克急救、心肺复苏急救等略显专业的词汇,已经不再陌生。但让更多民众在面临应急情况时敢于出手、出得了手,仍然任重道远。

掌握急救技能有多重要?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若能在“黄金四分钟”内获得有效的心肺复苏,其存活率可提升2至3倍。从见诸报道的情况看,胸外按压、腹部冲击,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也曾及时打开许多患者的“生命通道”。

急救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小抓起。早在2019年国务院启动的“健康中国行动”,就把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普及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2024年10月份,央视报道海口一位6岁小朋友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救助被糖果卡住喉咙的妹妹,让我们看到“生命奇迹”的同时,也看到急救技能“从娃娃抓起”的可能。这种将急救知识融入成长记忆的教育模式,也在重塑新一代对生命的认知——安全素养与语言习得、数学思维同样重要,都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基石。

从这个意义上讲,“鲲鹏急救实训营”的开营,不仅重要也必要,这既是学校急救教育的具体落地,也是提升学生应急技能和健康素养的必需。当然,建好载体是基础,要紧的是用起来、用得好,这需要学校科学制定急救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年龄层有计划、分批次地抓好培训。推而广之,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中职高校,都值得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急救技能。

急救能力的提升,需要全民行动。心脏骤停、食物卡喉,这类突发险情可能发生在家庭、在餐厅、在街头,在各类公共场所。紧急挽救生命于危难,需要更多市民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也呼唤每个路人都能成为“第一响应者”。换言之,只有当AED操作像扫码支付般普及,当心肺复苏术像游泳技能般常见,当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为家长会的亲子互动,我们的社会才能在突发危机前构筑起“人人能战、处处可救”的应急网络。

说到底,对急救技能的“投资”,就是对生命最珍贵的“储蓄”。当急救技能不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是现代社会民众的集体素养,才能化作流动在街头巷尾的守护力量,织好守护生命的立体网络。

(康清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