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红土地上的时代交响

——“百家党媒看吉安”主题采访活动见闻

吉安城市景观新地标

井冈山红旗

井冈山火炬广场

泰和县蜀口生态岛

千年古村钓源村

后河·梦回庐陵景区

探寻红色根脉·共话时代新声

2025地市媒体交流暨“百家党媒看吉安”主题采访活动

编者按:6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吉安市委宣传部指导,吉安市融媒体中心、吉安市文化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2025地市媒体交流暨“百家党媒看吉安”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西省吉安市举行。本次活动以“探寻红色根脉·共话时代新声”为主题,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的100多位新闻工作者齐聚革命老区吉安,围绕吉安红色基因传承、打造赣江中游生态经济带、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采访,接受井冈山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吉安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古今辉映 山水生金

飞檐翘角映庐陵,古村新韵迎客来。6月18日下午,“百家党媒看吉安”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被誉为“中国最美香樟古村”的钓源古村,在仲夏时节的绵绵细雨中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

这是一个位于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的千年古村,由渭溪和庄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条蜿蜒千米、呈东西走向,上植万余棵古樟树,形似道家太极图中分线的“S”形山脉——长安岭,将渭溪和庄山分置于太极中分线的两区。至今犹存的100多幢明清赣派建筑依八卦图肌理铺陈,屋角皆为弧形,大门斜立,被戏称为“歪门邪道”。依村七口水塘,取“七星伴月”之意。

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同宗后裔聚居地,钓源古村的每一道飞檐翘角都倒映着庐陵文化的基因图谱。媒体记者们冒雨漫步在古村,聆听讲解员讲述那些关于钓源古村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以及人文典故。他们用镜头捕捉古村的一砖一瓦,同时记录下乡村振兴浪潮中古村落的新生。

而在泰和县蜀口生态岛,王阳明“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的咏叹穿透时空,化为83%森林覆盖率的盎然绿意。这座人文与生态交融的绿洲,承载着“一门二十一进士”的科举传奇与阳明心学的智慧。媒体记者们穿梭于绿荫花海之间,“爱塔”高空观光体验与脚下蓬勃生长的蜀口茶、板栗等特色产业,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

蜀口生态岛于2021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2022年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同时岛内蜀江古村也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夜幕下的后河·梦回庐陵,是光与影对千年庐陵的深情吟唱。媒体记者的镜头追随着凤凰机甲的璀璨轨迹,捕捉波光、画舫与桥梁在光影中演绎的动人故事。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在此刻奇妙消融,千年古韵借科技之翼焕发灼灼光华。

深山蝶变 幸福神山

坐落于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曾是主战场之一,有姓名记录的烈士就有10位。“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旧衣裳,红薯山芋当主粮……”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过去的神山村一度成为典型的贫困村。

2016年2月2日,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山路、迎风踏雪来到这里,对乡亲们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暖心话语,激活了神山村村民不向苦难屈服的心。从修路破解行路难问题,到进行“安居扶贫”工程改造危旧土坯房,以及推行“厕所革命”、每家每户建起水冲厕所,再到安装路灯、建起休闲广场、修建改建旅游公厕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神山村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这句朴素的民谚,道出神山村由内而外的蜕变。利用生态优势,神山村确定了以茶叶、毛竹、黄桃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

近年来,神山村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神山谷等景点,串联八角楼、黄洋界等经典景区,形成精品线路,深度融入井冈山全域旅游版图。2017年率先脱贫“摘帽”,并荣膺“全国文明村镇”,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幸福神山入画来。昔日“麻雀飞过不落地,挑夫进村不伸手”的神山村,如今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鼓舞下,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星火传承 信仰如磐

吉安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这里孕育出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6月20日,当媒体记者们拾级而上,踏入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肃穆浸透每一寸空气。纪念堂内,毛泽东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在汉白玉墙上熠熠生辉,正面玻璃柜中烈士名册静默无言。瞻仰大厅两侧,悬挂着100多位革命先辈的挂像——他们或是开国元勋,或是血沃井冈的普通战士。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镌刻于墙壁的15744位有名烈士的英名录,与厅中那块肃穆的无字碑一同低语:那些为信仰倾尽热血的无名者,历史同样以最深沉的敬意将他们托举。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一件件斑驳的武器、生活用具,一份份泛黄的文献,都在无声讲述着“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坚韧。全馆收藏文物30000余件,文献资料7000多份,图书7000多册,历史图片10000余张,承担着宣传展示井冈山斗争历史、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职责。

在全国首个沉浸式红色教育综合体——井冈山长征研学基地里,一堂“我的井冈山行”的思政课让大家沉浸其中,汲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力量。近一年来,该基地创新推出五大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大思政+科技+生态”元素,通过VR重走挑粮小道、红色家书诵读、红军餐制作等体验项目,让来此参训的学员在实景中感悟井冈山精神。

此外,在泰和县马家洲革命历史纪念园,时光以沉浸式的数字叙事与历史遗存交织,将媒体记者们卷入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这座依托集中营旧址等丰富红色资源打造的革命历史纪念园,以独有的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和红色革命题材展览,吸引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研学。

(本版图片由吉安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记者 周进文 陈鑫磊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