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一天 上一版   

码头货物转运背后的“高手”

要将一段12米长的钢材装进12.01米长的集装箱需要3个人共同配合完成

叉车司机将一块20余吨的荒料石装箱

大型的货物装箱和拆箱都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

工人驾驶升级改造的铲车将机制砂装进集装箱

工人驾驶着一台“正面吊”将集装箱整齐堆放

配合海关部门进行各类货物的检验

12米长的工字钢离集装箱门仅“一指之隔”

使用专用手势与工友协同作战

工人自制叉车“延伸臂”,极大方便“太空包”拆箱

无论何时,走进石湖港区,都能看到货轮货车来来往往、桥吊门机昼夜装卸不停。繁忙景象的背后,离不开这么一支“明星”装卸团队——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货运站。货运站内,有负责调度的班组长、有负责清点的理货员,还有各个“身怀绝技”、负责运输装卸的叉车司机。今日,且跟随记者镜头,一起看看这群身怀绝技的“高手”是如何以小小的叉尖,挑起货物转运的大梁。

每天早上八点,叉车司机们便会准时出现在石湖港区货运站的办公室内参加工前会。会议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由班组长部署安排当日装卸任务,并反复叮嘱安全注意事项。短会过后,领了任务的叉车司机便会驾驶着与相应吨数相匹配的叉车赶赴堆货场。记者采访当日,9名叉车司机需要完成正面吊箱、市场采购贸易配合查验,及工字形钢材、进口荒料石、矿石、机制砂、汽车、“太空包”、金龙客车的拆装箱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容不得丝毫掉以轻心。

记者在袋装“太空包”堆货场上看到,一名叉车司机驾驶着重量级叉车在正面吊运大货柜,看似简单,但难度系数极高。吊具伸缩梁的4个角要严丝合缝地对应起集装箱的4个角孔位置,才能保证吊运时的安全;货柜被吊运到相应的位置后,另一名叉车司机负责转运柜内的“太空包”。利用加长的叉尖,开进货柜内与队友配合挑起“太空包”的袋子,载出来,再稳稳地运到货车上,帅气的动作一气呵成,码放好的“太空包”就像整齐列队的“士兵”,严阵以待。

而堆货场的另一边,还有一批工字型钢材等待装箱。如何把12米长的钢材装进12.01米长的集装箱,这道题至今仍难倒了许多码头的叉车司机。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货运站叉车司机们又是如何将这“一厘米”的问题完美解决?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叉车司机利用叉尖托起又重又长的钢材,另一名司机驾驶着轻量级的叉车,利用叉尖“顶住”钢材的尾端,慢慢往柜里推进。这之中,货柜内还有一名工人在负责调整钢材的方向,保证每根钢材能整齐地码垛起来。现场争分夺秒,又井然有序。所有钢材堆放完毕,货柜门关上后仅剩一厘米的距离,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当天中午,短暂的休息后,叉车司机们又赶往另外一个堆货场,去一一完成进口荒料石、矿石、机制砂、汽车等货物的拆装箱任务。彼时,室外温度已达35℃,叉车的发动机就在座位底下,叉车一点火运行起来,整个人犹如在烤箱里烘烤。点火、换挡、行进、倒库、转向、叉取、起升、降落、搬运,叉车司机们的每个动作都在明晃晃的烈日下完成,大颗大颗的汗珠顺着司机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掉。

只要有货物需要拆装箱,就少不了叉车司机的身影。一身橙色工装的林师傅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往返跑’,工作虽然单调,但很充实。因为船舶到岸离岸时间经常变动,我们也常常迎着第一缕晨曦开工,然后在星光照耀下收工。虽然忙碌,但看着船舶进进出出,货物走向海内外,我们也很有成就感。”汽笛声响,机械轰鸣,当货物被运输到世界各地时,码头上回荡的是工人们勤劳奋斗的韵律。

(记者 庄玲娥 李荣鑫)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