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8版:卫生与健康·一天 上一版   
下一篇

以身诱蚊,神器抓蚊! 石狮有群“职业抓蚊人”

▲“人工诱蚊法”,需要在蚊虫多的地方,拉开裤管露出小腿,把人当做诱饵吸引蚊子。一旦发现蚊子停落腿上,趁其还没叮咬,便要悄悄用吸蚊器把蚊子吸进去。

▲陈瑞明正使用“双层叠帐法”捕蚊

◀陈瑞明正在医院布置诱蚊灯。诱蚊灯接通电源后,可散发出紫色柔光,利用蚊子的趋光性及特殊波长的敏感性,引诱成蚊扑灯

▶“以身诱蚊”,陈瑞明身上时常会留下蚊子叮咬的红点

每逢夏天,人们对蚊虫唯恐避之不及,却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接近蚊子、捕捉蚊子绞尽脑汁,甘当诱饵。

他们常常出没在蚊虫最多的地方,或撩起裤管露着小腿引诱蚊子,或是在特别的“蚊帐”里坐等蚊子“上钩”,再用吸蚊器抓捕蚊子。

他们要定期掌握蚊群的分布地域,明确蚊子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为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产生的变化,以便为疫情预警提供重要情报。

他们是石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业抓蚊人”,专门研究蚊子的工作者们。

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为石狮市民织起了一张无形而科学缜密的健康防护网。

5月的一天傍晚,阿伟和陈瑞明带上凳子,来到位于石湖大道边上的一处密林。观察四周后,阿伟选定地点,陈瑞明在一摞枯枝和草丛旁坐下,撩起裤管,以身“诱蚊”。

坐定后,陈瑞明一动不动,一有蚊子靠上来,就快速用吸蚊器将蚊子吸进容器。不一会儿,几只成蚊就落了网。

蚊子常常被认为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登革热、乙脑、疟疾、黄热病、丝虫病的爆发和传播,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掌握蚊虫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成为疾控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之一。

近年来,石狮被列为国家级伊蚊监测点之一,每年1月—12月,尤其是5—7月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发病高峰期,石狮疾控中心疾控股的“职业抓蚊人”,都要前往树林、废弃建筑工地和居民区抓捕伊蚊,并将标本送往省里的实验室,检查其是否携带登革病毒。平日里,阿伟和陈瑞明也需要前往医院、公园、居民区、牛舍、猪舍等地监测其他蚊种,比如库蚊,了解其分布密度。

“抓蚊子的方法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刚才使用的‘人工诱蚊法’,但这样做的风险在于,万一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容易诱发感染,所以很多时候也用‘双层叠帐法’做保护”,阿伟告诉记者。

所谓的“双层叠帐法”,就是在空地支起一个双层蚊帐,里面一层蚊帐垂到地面,外面一层短一些,蚊子可以飞入外层蚊帐,但进不了里层。抓蚊子时,要两个人配合,一个坐在内层把裤腿卷到接近膝盖处以“身”诱蚊,另一人做好防护,在外层用吸蚊器吸住飞入的蚊子。

“抓蚊子之前,还需要了解蚊子的特点”,阿伟告诉记者,“比如这次抓捕的伊蚊,喜欢在拂晓、傍晚出没,库蚊则专挑晚上叮人”。最多的一次,阿伟和陈瑞明用了1小时抓到了60多只蚊子。

当然,抓蚊子只是第一步。抓到后,阿伟和陈瑞明要将蚊子进行分类,放入特殊保存液存放于实验室,保存形体,然后再送往省里鉴定,看是否带有病毒。如果哪一年蚊密度出现了异常,或者发现采集来的蚊子携带病毒,就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按照指示开展化学灭蚊,做到第一时间控制疫情。

“由于蚊子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蚊。除了成蚊,其余三个阶段,蚊虫都会在水中度过,所以,有水的地方,就可能是蚊子幼虫生长的地方”,阿伟也特别提醒市民,家中有积水的地方,比如花盆底托、饮料瓶、阳台沟渠……一定要注意清理,以免滋生蚊虫。

(记者 谢艳 李荣鑫 通讯员 邱丽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