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分享‘我家的红色记忆’!”自从石狮日报社、石狮市博物馆联合推出红色记忆征集令以来,我踏上了寻访的路程。我行走在路上,用脚力、笔力去探寻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红色印记。每当我发掘一件红色实物,聆听一个故事,回顾一段历史,我深切感受到党的光辉力量,感受到老一辈人身上流淌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由此我深感,年轻一辈肩上传承荣光的责任是沉甸甸的。
征集令发出后,我收到的第一个线索是:一位老人保存有一枚土改纪念章。“小小一枚纪念章,会有什么故事呢?”身为成长在幸福年代里的“90后”,“土改”两个字对我实在太陌生了,我应该如何去挖掘这枚土改纪念章背后的故事?我心里其实没有底。当忐忑的我敲开了老人的家门,我的“红色记忆寻访之旅”正式启程,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此后我会听到多少动人且珍贵的故事——
初见老党员林注治,她拿出悉心保存的土改纪念章,我轻轻触碰、思索,开始向她提问,一段侨乡妇女投身革命的往事徐徐展开。1950年,年少的林注治满怀一腔热血,仅带着一床棉被、一套短衫就投身到土改一线工作中,她访贫问苦,和农民同吃同住,把思想工作做到家……88岁高龄的老人说起往事如数家珍,我拿着笔飞速记录着,心里早已激起涟漪。66年党龄的林注治对党的事业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第一篇报道推出后引起了反响,我又陆续收到了一些线索,马不停蹄赶往现场。在宝盖杆头村,我见到了57年党龄的老兵施养赐,他同我分享了革命军人证明书、纪念章、入团志愿书等物件。讲述红色记忆时,施养赐特意把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别在胸前,军人风范十足,那些烽火岁月仿佛历历在目。
1949年,谷起仓跟随长江支队南下行军六千余公里,从此扎根泉州。我在谷起仓的二儿子谷晋青家中,听他讲述父亲的故事。父亲牺牲时,谷晋青只有三岁,在父亲的一件件遗物中,谷晋青了解到父亲为革命奋斗的一生。当我看到谷起仓南下途中亲笔写下的日记、随身携带的怀表和地图,那一刻时空交汇,我似乎离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近了一些,“南下干部”的故事依然生动而绽放光彩。
此后我又赴82岁老人李丽端家中,她动情讲述丈夫吴芳灿的革命事迹,结婚证、成绩单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老党员吴芳灿生前甚少向家人谈及工作,但他留给家人的那些生活点滴、那些平凡物品、那些言传身教,无不让我感受到朴实无华的风范、家风的力量。
“这些都没什么。”采访中,老人们常常这样说,但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个不能被遗忘的故事,它们值得被记录、被铭记,它们是信念的反映,是时代的写照,承载着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却的“初心”。
石狮红色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值得深入发掘。但采访中不太顺利的是,很多“五老”同志已经不在了,我没有机会亲耳倾听他们叙说。若不是这次寻访,很多点滴记忆又将随着老人的离去而被忘却。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我步履不停探索着,不断收到新的惊喜。
我是一名基层党报新闻工作者,今年是我入党第10年,虽然我这个“90后”无法切身体会那些峥嵘岁月的艰辛,但总感觉有股强大的力量,将我和那些老党员联结。我追溯他们的革命足迹,写下他们奋斗的历程,我的心灵产生了触动。我思考,是什么力量指引他们前行?在文思潮涌间,我逐渐明白,那是共产主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