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狮市永宁镇第二社区后山15号,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特色洋楼,建筑雕饰精美,不难看出这里曾居住着华侨人家,如今常有人前来探访、缅怀——这里是石狮第一位共产党员董云阁的故居。百年前,这位“00后”从这里走出,义无反顾抛洒青春热血,将年轻生命献给革命事业。
指导泉属党团组织创建
董云阁,曾用名董光泰、董光华、董奕象,1908年,他出生在永宁后山村一个华侨家庭。和多数侨乡家庭一样,董云阁的父亲早年前往菲律宾谋生,家境颇为富裕。1919年,父亲带着他漂洋过海到菲律宾马尼拉求学。
1925年,董云阁随叔父回到祖国,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董云阁在学校里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和熏陶,这时,寻求革命道路的觉醒,早已在他心中燃起激情。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与共产党人罗扬才、李松林等人共同在厦门建立了“闽南文化促进会”,创办“平民夜校”,组织工人学习文化,宣传马列主义,还参与领导厦门学生运动。
1926年,董云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年10月,北伐军入闽,他和在厦大学习的李松林等受到党组织委派,到泉州负责指导中共泉州特支、中共南安支部、中共同安支部等泉属党团组织的创建,他还回到家乡永宁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火种。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时,白色恐怖笼罩着厦门,董云阁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参与厦门党团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工作。此时他年仅19岁,组织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年轻有为。1928年底,董云阁主持共青团厦门市委工作,积极开展厦门青年运动,组织青年工人和学生多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
1929年7月,董云阁任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部长,同年9月负责团省委工作,1930年11月,担任团省委书记。他十分注重对团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曾经在鼓浪屿秘密举办共青团干部培训班,在厦门职业中学、双十中学、厦南女中等学校传播革命思想,唤起青年的觉醒,为革命培养新生力量。
勇挑领导全省革命重担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董云阁一心为革命,从不怕艰难险阻。董云阁的母亲深怕儿子在外“闹事”,便在家乡替他找媳妇,希望他能留在家中。但是董云阁从不告诉家人在厦门的住处,母亲只好每天在思明戏院的十字路口等待,终于有一天总算碰到了儿子,董云阁只好随母亲返乡结婚。身在家中的董云阁始终惦记着革命事业,结婚仅五天,又匆匆返回厦门参加各项斗争。就连父亲难得从国外回家一趟,他也只回家会面又急于返回厦门,父亲痛斥他“六亲不认”,他又不便解释。
回到厦门后,董云阁总是站在第一线,1930年的4月9日,在厦门海后滩一带举行“四九”游行集会,董云阁担任总指挥。1930年12月,他出任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与书记陶铸等到漳州恢复党团活动,并深入漳属各县组建工农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
1931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设在厦门鼓浪屿的秘书处、宣传部遭敌人破坏,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杨适、宣传部长李国珍被捕,先后牺牲。在这严峻时刻,董云阁挺身而出,在代理省委书记王海萍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与蔡协民、曾志等同志共同担负起领导全省革命斗争的重任。董云阁和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不畏艰险,坚持斗争。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危,曾多次劝他到菲律宾去,他都断然拒绝,坚定地回答:“没有国,哪有家!”
组织发动李子芳参加红军
1931年11月,董云阁又一次被母亲从厦门拉回家。返回厦门前他对妻子说:“我这次到厦门,过年就不再回家了。”哪知,这竟成了一次诀别……
1932年,董云阁被补任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并以党的巡视员身份到仙游指导仙游县委成立抗捐委员会,在董云阁的具体指导下,莆田党、团县委进一步健全,农会、革命互济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也有一定发展。
1932年4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攻克漳州,厦门中心市委领导大多在漳州活动,董云阁留在厦门主持工作,坚持领导斗争,募捐慰劳漳州的革命群众和红军战士。董云阁还组织发动李子芳等一批进步青年到漳州参加红军,当时,作为小学教员的李子芳,是通过中共厦门中心市委领导下的厦门互济会介绍参加红军的。
不久,董云阁在厦门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严守住了党的秘密,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就义时,年仅24岁。
当革命取得胜利时,家人还在苦苦寻找董云阁的下落。由于保密需要,与董云阁并肩奋斗的同志也大多不知他的真实姓名,只唤他“老董”,直到他离世37年之后的1969年,人们才在“外调”的书面材料上第一次发现他的名字。然而,董云阁的遗骸已经无处找寻,家人只能找到他的旧时衣冠,与苦等数十载的妻子高秀真合葬于故乡永宁。
董云阁将风华正茂的青春献给革命事业,如今的人们通过瞻仰他的故居和烈士墓,缅怀这样一位革命先驱和华侨烈士,寄托无限的崇敬。(胡丹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