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石狮这块生生不息的热土上,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董云阁烈士就是其中之一。带着对革命先烈的敬慕与怀念,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再次专程来到石狮市永宁镇第二社区,瞻仰董云阁烈士故居。
这是一座上世纪20年代建造的小洋楼,屋主叫董春气,是个菲律宾华侨。小洋楼历经岁月洗礼,却坚挺如故。它默默矗立在那里,见证了石狮百年沧桑,似有许多话要向我们倾诉,又像在盼望和等待它那上学未归的孩子。这座小洋楼因董云阁烈士的革命故事而备受关注,变得非同寻常,充满传奇色彩。
走近观赏,这座靠山面海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并不算大,但构造格调却别具一格:中西结合,外呈“八”字帽状,头戴一顶“花式皇冠”,眉宇中间镶嵌着“沙堤衍派”,外表虽已变得近乎灰白暗淡,但南洋风韵犹存,气派不减当年。装饰在屋檐、柱子、门头及窗框上那些立体感十足、精美绝伦的花草图案仍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在故居一楼客厅里,陈列着烈士生平简介和有关革命事迹材料。二楼墙上挂着烈士生前的一张照片。仔细端详,照片上的董云阁,棱角分明、文质彬彬、帅气十足,严肃冷峻的面庞和眼神里透着一股坚定和刚毅。
望着那张书生意气的黑白照片,人们或许很难把他和那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正是许许多多像董云阁这样的年轻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加入党组织,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业。
屈指一算,董云阁已牺牲了九十年。他的故居早已被政府有关部门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教育基地和石狮一处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景点。为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烈士可贵的革命精神,继续走好新长征路,我们有必要穿越时空,回到上世纪20年代,去看看董云阁这个白面书生到底在做些什么,他的人生追求与常人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董云阁的人生轨迹的确与普通人不太一样。1920年,董云阁到菲律宾求学。1925年,他回国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在集美读书期间,受革命思想启蒙,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26年,他加入党组织,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他经常化名,行踪飘忽,四处活动……他舍小家为大家,从入党的那一刻起,他就坚持以革命事业为重,好几次临危受命,奋不顾身,直至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国民党反动派拿他没辙,最后就把他秘密杀害了,就义时他年仅24岁。
参观完烈士故居,我的心情格外沉重,特别是董云阁参加革命活动的那些情景、片段和事迹,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挥之不去。“没有国,哪有家?”这是董云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我不禁想,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生命的长短,关键是看他(她)为社会为人民做了什么、贡献多少。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倍加珍惜,不忘初心使命,不仅要好好学习与工作,还要懂得饮水思源,不忘缅怀那些革命先烈!
董云阁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石狮人,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如同夜晚那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民心中。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那对党无限忠诚、勇于担当、百折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狮人更加努力拼搏、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