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第07版:人在旅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选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乡村记忆文化”馆里追寻发展印记

■兰良增

乡村变美了,箱式绿化或盆栽点缀着村道沿路景观;乡村振兴规划主题墙绘美化了村道两侧围墙……眼下,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渔村,正在变的不仅有村落的“颜值”,还有这个村庄的人居环境质量。

生活越来越好,“乡愁”却渐行渐远。为了留住乡村的“根”,进一步传承文化,延续民风,石渔村以村庄历史和乡贤文化、产业特色为依托,高标准打造了“乡村记忆文化”展馆。

作为蚶江镇辖区首个“乡村记忆文化”展馆,馆内展品主要以石渔村党建引领为主线,围绕村史溯源、艰辛岁月、乡土风情、历史人物、地方特产等文化脉络,把乡土文化、时代变迁融入一器一皿。

走进展馆,竹排、大排船、新大排、机帆船、机动运输船、集装箱货轮等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生产运输工具实物模型,再现了石湖村民曾经以海为生的艰辛,以及勇闯四方、搏击商海、发展贸易的拼搏精神;碗碟、水砣、方位仪、针簿、煤油灯、算盘、收音机、手摇式电话机、转盘式手拨电话机等老物件,讲述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虽然展馆面积不到50平方米,但馆内的展品及老照片,记录着石渔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传承着海丝文化,凝聚着乡村发展的历史缩影,承载着珍贵的记忆和老一辈人的奋斗历程。人们在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中,感悟历史、记住乡愁。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近年来,石渔村党支部、村委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大力发展文化特色项目,注重文物古迹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大投入,推进“乡村记忆文化”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圈”。

港通天下兴。石渔村是伴随港口经济发展的典型。石渔村位于泉州湾南岸,因其位于泉州湾出海口,村民主要从事海上运输、内海养殖、滩涂养殖以及内海捕捞。全村现有海运企业13家,运输货船150艘,总载重200万吨;集装箱运输物流公司55家,其他企业123家。

石湖古港以门户之势扼泉州湾出海口要道,“千帆竞发 梯航万国”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石湖港后金钗山上有一座千年古航标——六胜塔,现在,它依然见证港口从“海丝”源头一路走来的每一个印记,也坚守着她那份弥久的期待和梦想。

站在六胜塔公园高处看去,泉州港石湖港区尽收眼底,格外壮观。一个个满载的货柜和频繁进出港口的货车见证着港口的繁忙与兴盛。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泉州石湖港重焕生机。如今,“海丝古港”焕新颜。随着港口、临港、港后产业链“一条龙”布局的日趋完善,以石湖港为依托的港口经济正成为石狮经济发展的“加速器”。2021年一季度,石狮实现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7474标箱,同比增长86.86%;其中,出口9490标箱,同比增长120.78%,港口经济持续向好。

巍巍六胜塔、蓝蓝石湖港。轻风过后,海水不时拍打着礁石,林銮渡海域的海面上,海鸟成群,或翩翩起舞,或踏浪觅食;不远处泉州湾大桥如长虹飞渡,跨海掠波,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在石湖“乡村记忆文化”馆的墙面上,一段段文字记录着村庄成长,一张张图片刻画着乡村记忆,绘就新中国一个沿海小村庄由贫到富的发展脉络,憧憬新时代“海丝古港”的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