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05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若想感恩,还须谦卑

每到开学季,奖学助学的新闻报道占据了报刊、电视新闻的重要位置,参与奖学助学的有各种慈善机构、民间社会公益团体,也有个人以及不具名市民群众。可以看出,捐资助学在石狮早已蔚然成风。

这是令人感动和欣慰的好现象。然而,近日,笔者却听闻一件让捐资助学者心寒的事:一位几年前受到资助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后,却屡次找到当时采写新闻的记者,要求撤回涉及其名字的公开报道。理由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曾受助过,认为这是他的“个人隐私”。

这位受助学生虽然是大学学历,表面看起来,应该算是有文化的人了,但不客气地说,还是没有文化。新闻报道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为,正当合理地使用当事人姓名、肖像、个人信息等人格要素,是合法合理的做法。这样的常识性知识暂且不说,一个明明受助并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却以受助为个人隐私,提出撤稿要求,就让人搞不明白他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中国人讲究“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感恩图报从来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并代代相传。读过高中的人,必然知道“结草衔环”这个词,《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结草衔环”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除了一些机构签订合同助学需要受助者学成后服务几年的情况之外,大部分捐助人都不会有“捐助求回报”的想法。但捐助者不求回报,并不是受助者不抱感恩之心的理由,不需要你“涌泉相报”,但你总得明事理。

这里,分析一下以上那位受助者的心态,所谓“隐私”,无非觉得受助没面子,在这种心态下,想的不是回报他人,而是尽量隐瞒曾经的过往。面子心理,是国人的“通病”。帮助别人有面子,而被人资助,则感到面上无光,对于接受他人救济之事,往往缄口不言。当处于这样的心理劣势时,便选择了逃避。上述所谓的“面子”,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也与“感恩报德”的优秀传统美德相悖。

再说到“隐私”,在这里也有待商榷。西方文化中讲究“个人隐私”,然而这“个人隐私”也同样是有前提的。比如:西方人没有工作,拿最低生活保障金,同样必须向社会公开,这与我们现在对低保户等政策扶助对象进行公开公示是一样的道理。人家这时候讲“隐私”了吗?要说这样好“面子”要“隐私”的人,还是读书没读好。

这里,有必要给这种要“面子”的人提个醒,若想感恩,除了知足和谦卑外,最关键的还要敢于担当。愿意承担心理的劣势,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时有所回报。甚至,不仅因为受助而回报恩德,而是愿意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缺乏担当的谦卑,会沦为自卑。

受助了,不需要你“结草衔环”相报,但总要常怀感恩之心,这也是做人的最起码良心。若想感恩,首先学会谦卑。

(杨朝楼)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