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电视屏幕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正行走在路上。
这大抵可以作为一线电视媒体人的共勉词。对于多年从事活动摄制和专题栏目制作的李超文来说,这话当然也适用。更准确地说,因为忙的是“幕后”的活,即使在可视的屏幕端,公众也基本只能在片尾字幕里找到他的名字而已,但这并不影响李超文对这一行的执着和用心。自2004年进入石狮电视台,到今年融入石狮市融媒体中心视音频部,17年光阴,以媒体人之名,李超文始终“在路上”。
“老黄牛”:打磨出力作
11月3日,又是两地奔波的一天。为了下周在泉港的一场大型应急处突演练的摄录,李超文和他的同事需要提前去踩点。当天下午1点半从石狮动身,愣是折腾到晚上8点半才回来。
行外人可能没法想象,一场活动或节目要顺利录制,大半的功夫都在前期。设置机位、现场走位、彩排预演,流程看似简单,其间辛劳唯有自知。“本来预想架设7个机位、使用摇臂,地面、航拍,固定镜头、走位跟拍都兼顾到。但是看了现场环境才发现,使用摇臂不方便,机位也需要增加。”李超文说,精工才能出细活,最好的摄录角度,是一遍又一遍调整出来的,最佳的节目效果呈现,同样离不开前期的精心磨合。
多年来,每逢大型活动摄录,都少不了李超文的身影。“这么多年,真的是‘老黄牛’。”这是许多同事对他的评价。就像刚结束的石狮市第19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李超文基本天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才结束。其间,他还同时在赶一档部门的宣教片,成片时长达一个半小时。因对方要求必须上字幕,“我粗略统计后有22000多字,因为内容专业性较强,不留神就容易打错字,又比较急着要,所以连着几天晚上都加班到11点多。”李超文坦言,很大程度上,“老黄牛”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
“多面手”:技多不压身
从早期的专题部到节目中心,到如今的视音频部,变化的是部门称谓,不变的是李超文对这份事业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当然,让同事们佩服的,不仅因为他的“老黄牛”态度,还因为他的多技傍身。
李超文学的是声像技术专业,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算得上是科班出身。“他块头大,平时摇臂都是他在操作。”说起李超文在活动摄制中的“重磅压轴”形象,同事们打趣中也打心眼里服气。除了现场摄录,李超文一般也“一条龙”做好后期的剪辑、制作。“尤其是一些栏目片,一般自己拍自己剪,逻辑思路会比较清晰。叫其他人接手,还要先了解主题、整体浏览素材,相对比较费时。”
让同事竖拇指的是,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对一些相对“旁支”的活,比如设备维护等技术活,他也比别人更摸得清其中窍门。以至于平时机器发生故障,大家都习惯直接找他。在活动摄录中,设备整理、线圈接线等等,也都是他在“操盘”。
这般“多才多技”,其实在他还没到石狮电视台之前,就已初见端倪。“我毕业后,先到厦门一家连锁幼教机构就业,主要负责给小朋友拍视频。”李超文笑言,业余他还给幼儿园修灯泡。
正因为既勤勉豁达、又乐于付出,这么多年来,李超文和同事协作创作出不少优秀节目,并得到了观众和市场的肯定。也正因为如此,李超文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化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就是“工作以辛劳‘吻’我,我却始终报之以微笑!”(记者 康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