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阅读经典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家都意识到要把有限的时间用来亲近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阅读经典才能使其内化为自身的能量。
近日,读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一书,受益匪浅。该书邀请中国当代29位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艺术家,书写自己如何从经典文本中获益的真实故事。
如果把经典作品比作巍峨的群山,那么每个读者都能从中领略不一样的风景。鲁迅著作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经典,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书中收录了两位知名教授的文章,谈的都是阅读鲁迅作品产生的思考和感悟,各有一番情趣。
钱理群小学时读到鲁迅的散文《腊叶》,感受到其中的独特魅力。当他61岁陷入生命低谷时,读到鲁迅的另一篇散文《颓败线的颤动》,如雷击般震撼,立刻看清了自身处境与状态。
黄子平从《野草》中脍炙人口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入手,通过思想史、语言逻辑和哲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让读者感受到精读鲁迅原来可以这样别有洞天。
遨游书海,发现少有人问津的好书,沉潜其中,将其读成属于自己的经典,这就是发现的愉悦。书中有一篇作家孙郁谈徐梵澄的文章便是如此。
徐梵澄是研究哲学的大学问家,他的学术著作有些难懂。但孙郁是一位有心人,他喜欢徐先生的随想录《蓬屋说诗》,并将其与现代作家的诗话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对于理解徐梵澄的心路历程和学术思想又多了一重历史的观照。这种于冷僻之处悟出玄机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