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知识越来越复杂、书籍出版越来越多的时代,对知识的探求,犹如“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无怪乎语言学家吕叔湘曾感慨“书太多了”。
但也有一位可爱的老人曾宣称“书是读得完的”,他有一本书的书名就叫做《书读完了》。这位老人就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金克木。
可是,不用说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光中国古书就浩如烟海,怎么可能读得完?对此,金克木认为,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这些基础书籍就是“必读书”或必备的知识基础,其数量是有限的。
就中国古书而言,就是《易经》《诗经》《尚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等典籍;就外国书而言,就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狄德罗、培根、贝克莱、康德、黑格尔、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的经典著作。
因此,只要顺着这条主要脉络循序渐进,在有限的时间内,书还是“读得完”的。
当然,书是否真的能够“读完”,是否真的能“读通”,对于不同个体来说,是冷暖自知的事,要亲身试炼才能体会得到。能确定的只是,金克木为广大读者指出了一条进入“书世界”的有益途径,也给求知者以“书读得完”的巨大安慰。
(水上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