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07版:艺术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德化青白釉瓷盒 再现外贸之繁盛

图3 粉盒款识

图1 宋代德化窑 青白釉瓷盒

图2 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一书中对瓷盒的介绍

近日,记者在德化一藏家处见到了一件从海外回流的宋代德化窑青白釉瓷盒,口径21、高13.5厘米,其装饰艺术之精美,在目前所见宋代德化窑瓷盒产品之中,尚无出其右者(图1)。尤为难得的是,该瓷盒曾被德国莱顿沃尔肯昆德帝国博物馆收藏,1969年英国的德化古陶瓷研究家唐纳利出版的《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一书,对此件器物亦有专门的介绍(图2)。

据德化窑研究学者郑金勤介绍,瓷盒是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产量最大的一类产品。其制作之精美细致,花纹之丰富多样,造型之美观雅致,形式之繁多,在当时国内窑口中也属罕见。德化窑的此类器物,器型分为上下两半,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构成,盒口内沿有子口,器盖多微鼓,器身与器盖的高度近似,盖面皆为浅浮雕花卉,釉厚处呈翠绿色,内外施釉,而底部无釉,胎骨洁白质细,坚硬致密。德化窑生产的此类瓷盒器型大小不一,造型多为圆形,还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花纹种类繁多,有100种以上,当时应该有专门的匠师从事纹饰这项设计。

我们所见到的这件瓷盒,盖面上的中心圈内装饰有精美的莲花纹,莲瓣饱满圆润,荷叶舒张自如,笔法流畅,形象生动。虽仅寥寥数笔,却尽得写意之妙,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整件瓷盒造型精巧规整,莹润如玉,釉色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透光处可映见手指。盒底周壁饰有缠枝卷草纹,又称为“卷叶纹”或“卷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装饰图案之一。最为难得的是,盖面上还印有“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款,其中款字中的“雕”字,是刻制印模时漏掉后又补刻在下方的。“功夫”又作“工夫”“公夫”,是宋代手工业中的习惯用语。在宋代文物中,带“功夫”字样的款铭还见于石砚和铜镜等。

郑金勤告诉记者,据1990年福建省博物馆出版的《德化窑》之《盖德碗坪仑瓷窑址》《福建省德化碗坪仑宋瓷窑址发掘简报》等文章介绍:有一件瓷盒的盖上刻印反文,铭曰“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此外,在出土瓷器的内壁和底部出现的不少,“林”“林立”“李立”“三卿”“张逅”“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等凸印和墨书款识,很可能是生产者的产品记号,颇具有民间窑业的特点(图3)。标有“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款识的精美瓷盒的出现,反映了此类德化窑产品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声誉。此外,据学者王振镛在《宋元德化窑考古的收获》中提及:“在新西兰曾发现一件青白釉果盒,盒盖上除模印一束花草纹样外,还印有‘后山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的款识,竟同德化碗坪仑窑址下层出土的一件残盒毫无二致,显然是用同一个模子翻制出来的。”

该类瓷盒的体积较大,可用于盛放果品、香料等,直径13—21.5厘米不等,当地又称之为“果盒”“香盒”。郑金勤说,宋元时期瓷盒子大为盛行与当时海外贸易发展、香料的大量输入有关,香料的使用遍及朝野。据文献所记进口香料中,细色香就有麝香、沉香、檀香、龙涎香、降真香、苏合香、天竺香、安息香等20多种;粗色香有暂香、速香、香脂、粗香、生香、鸡骨香、萑香等10多种。来自各国的几十种香料需要盛装香料的盒子,香料盒应运而生,而瓷盒价廉物美,更易于满足社会需要。

郑金勤表示,瓷盒寓意吉祥,用途广泛,取其“盒”“和”同音,既可盛放果品、香料,又可用于陈放胭脂首饰等,甚至可作为文人墨客的印泥盒。而宋元是我国对外贸易异常繁荣的时期,德化古瓷窑分布广泛、产量丰富,生产目的显然不是专供当时人民的生活需要,应有外销任务。因此,该瓷盒的回流,对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尤其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提供了新的实物例证。(记者 李自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