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父子两代人与古浮学校的不解之缘

如今的泉州师范学院附小石狮校区,已经成为乡镇拿得出手的示范校,而泉州示范学院附小石狮校区就是原来的古浮秉晖学校,“秉晖”二字为纪念乡贤吴秉民、卢明晖为家乡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之精神,经石狮市人民政府批准,把古浮小学命名为“古浮秉晖学校”。本期,我们来讲讲吴秉民及其子吴志鹏与古浮小学之间的不解之缘。

一次结缘,终身付出

“古浮小学”自创办以来有过三次大规模校舍建设。1963年,在时任校长杨翠筑主持下,村里的民兵和群众作为义务工,择新地于东房大树边建成石木瓦结构平房新校舍。1983年,原校舍经20年风风雨雨,已破旧不堪,且紧缺课桌椅,时任校长卢志远牵头组织古浮小学校董会,并与海外乡侨联系重建校舍之事宜,此举得到爱国旅菲侨亲吴秉民老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也就是这一年,吴秉民与家乡小学有了联系,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他扶杖挨户劝说菲地乡侨:“振兴教育、办好家乡学校是我们侨胞的光荣义务!”众人受到他爱国爱乡、热爱教育事业精神的影响,慷慨解囊,前后两次共计捐资23万元。

吴秉民不仅事业有成,且乐善好施,多次关心家乡教育,只要家乡有需要,他都会尽心尽力去争取,不论排纷息讼或是海内外公益福利事业,皆悉尽己力。特别是对家乡桑梓教育事业他总是关心备至,虽然已到颐养天年的年纪,却毅然放弃晚年清福,不辞辛苦,多次奔走,扶杖挨家挨户为家乡小学集资,并带头捐资的善举,一直为家乡人们所称道。1987年,吴秉民不幸染病卧床不起,当生命垂危,医生在进行插管抢救之际,接到家乡校舍铁门窗户尚无着落、尚有资金缺口的消息,他依然指示家属捐资1万元,让当时的新校舍得以顺利竣工,了却心愿。而吴秉民先生因延医无效,于1987年与世长辞。

捐资建楼,子承父业

1984年,吴秉民带头捐资4万元建设“秉民楼”作为教师办公场所;1985年8月,其妻卢明晖女士率菲港回乡观光团参加新校舍落成庆典。此次重建的校舍规模比原来更大,各方面设施更完善,当时古浮大队因集资建校受到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表彰,获得泉州市铜质奖章。

为了改善生活,吴秉民不远万里,远渡菲律宾谋生。秉着闽南汉子特有的坚毅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菲律宾扎下了根,其儿子吴志鹏出生在大洋彼岸。从小,父亲的爱国情怀及富有中国特色的勤劳智慧、善良正直,以及他身上所闪烁的“忠、孝、仁、义”光辉都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在异国土地上出生并成长的少年,在吴志鹏心里埋下了“中国”的种子,对祖国和家乡有了深厚的情感。

在完成学业后,上世纪70年代,吴志鹏开始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从事国际贸易、电子半导体、机械、灯饰等。持着“质量为上,诚实守信”的原则,他将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多个发达国家。事业有成的他,更为惦念自己的家乡。虽然未回家乡,但父亲吴秉民口中那关于家乡的点点滴滴都融汇而成遥远的轮廓:古朴的红砖大厝、苍翠的草本、善良的乡亲,这一切与他身上所流淌的血液相呼应,推动着他回乡的脚步。

其实,在公益事业上,父亲吴秉民是旅菲祥古莲联乡会创始人之一,一直义务担任秘书工作,在团结乡亲和家乡的公益事业方面起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吴秉民的奔走相助,成了古浮小学创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平日里,乡亲们有需要时,吴秉民也总是不吝支持。吴秉民的这种热爱家乡的情怀受到乡亲和家乡人民的高度赞誉,也正是吴秉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下,吴志鹏走上了心系桑梓之旅。

在吴秉民的引导下,吴志鹏多次为家乡捐资公益,1993年,吴志鹏捐资8万元助力扩建古浮小学二楼教室,使教学用房更能满足需要,教学设施配备更齐全。2004年,古浮小学新校区择址于东房大墩后举行奠基仪式,新校区由市、镇政府拨款补助,村委会自筹资金建设。远在菲律宾的吴志鹏先生获悉家乡新校舍建设资金尚有短缺,慷慨捐资150万元,并不辞辛苦,特从菲律宾回乡参加奠基仪式,后又捐资55万港币用于教师宿舍楼的装修工程。2006年春,新校舍完工投入使用,结束了建校以来没有200米环形跑道的历史。

2016年3月24日,泉州市教育局与石狮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古浮秉晖小学举行,古浮秉晖小学迎来了一次教育事业的大提升。根据合办协议,古浮秉晖小学加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石狮校区”,由泉州市教育局与石狮市人民政府合办,属石狮市直公办学校,并于当年秋季开始对外招生,学校所在地古浮村生源为必招范围。

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正在一步步实现,这一切离不开众多海内外乡亲的帮助和支持,而吴秉民与吴志鹏父子的接力,便是石狮海内外乡亲桑梓之情的缩影。(邱育钦)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