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第04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泉州府后山遗址发货了 文莱甜桔子河遗址请接收

泉州府后山遗址位于泉州市区北部县后街。经考古工作,出土大量南宋的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义窑、磁灶窑、德化窑、同安窑等各大外销瓷窑的瓷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研究外销瓷的遗址,为研究南宋泉州繁荣的海外贸易提供了实物资料。

那么,府后山遗址的外销瓷器被运往何方?你可能想象不到,它们在东南亚文莱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甜桔子河遗址被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两个遗址对研究两国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府后山——宋代市舶司仓库故址

据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傅恩凤介绍,府后山遗址现仅存泉州市实验小学内作为教学基地的一处小高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距地表高约5米,由废弃的瓷片堆积而成。遗址东边有广平仓巷,北边有米仓巷,南边曾经是明清时期的泉州府府衙和晋江县县衙。因位于明清时泉州府府衙的后面,故名“府后山”。据乾隆《泉州府志》记载:“前千户所在右千户所之东,宋市舶司库故址也。”据泉州学者陈泗东先生考证,府后山应是宋代市舶司仓库故址。1999年,曾在附近的中山公园出土了“绍兴二十”纪年“酒库公用”的酒碾及大量的小口瓶,说明这里确有官办的酒厂遗迹,此地周边确实是政府机构林立。

傅恩凤说,经过考古工作,遗址最早的堆积层可以追溯到五代至北宋时期。其中第三层出土物包含有明清的青花瓷,是明清层;第四层是该遗址的主体堆积层,出土大量南宋时期的龙泉窑、磁灶窑、建窑、遇林亭窑等窑口的瓷器,同时还出土一件书写有年号的青白瓷碗,碗底墨书三行八字:“绍兴己未……”,清晰地表明该层为“宋文化堆积层”;第五层出土青釉瓷器,则具有五代北宋的特征。

遗址出土中的遗物以陶瓷器、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还有少量的铜铁器、铜钱、石砚、火炉等生活用具,也出土了一些木炭、食用兽骨、贝壳等。陶瓷器以青釉器为多,其次是青白釉器、酱黑釉器、素胎瓷、陶器等。器型丰富,有瓶、壶、砚台、碗、盘、罐、盏、盏托、器盖、碟、香炉、执壶、杯、灯托、缸、火炉等,以碗、盏、碟等日用瓷为主。器物上饰有莲瓣纹、花卉纹、篦划纹、菊瓣纹、缠枝花卉纹、旋转状车轮纹、篦点纹等各种纹饰。装饰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模印、刻画、描彩、镂孔等。从器物的窑口来看,以本地窑口的瓷器居多,窑口有德化窑、晋江磁灶窑、同安汀溪窑、安溪窑、南安窑、永春窑等。外地窑口的产品也不在少数:有建阳水吉窑、武夷山遇林亭窑、福清东张窑、云宵水头窑、建宁窑、闽清义窑、浙江龙泉窑、越窑,江西吉州窑、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窑,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等。遗址中出土的陶瓷中属于晋江磁灶窑的产品最丰富,约占所有出土物的三分之二 。

甜桔子河遗址——宋元时期的居住区

在东南亚的文莱国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甜桔子河遗址上,当地考古人员在长约3公里的河两侧,采集到数万件遗物:有瓷器、石制品、木制品、玉器、铜钱、铜铁器等。遗物以来自中国的器物为主,以瓷器为最大宗。瓷器基本上都是残件,约有数万件,为龙泉窑、景德镇窑,及福建地区、广东地区等地的窑口所生产。

经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该遗址是宋元时期的居住区。出土的瓷器标本,品种齐全,以泉州窑口的产品为多,其次为龙泉窑的产品,福建其他窑口及广东窑口的产品较少。其中磁灶窑青釉褐彩小罐、磁灶窑黑釉执壶、磁灶窑小口瓶、遇林亭窑黑釉盏、德化窑青白釉的粉盒、小瓶,晋江磁灶窑的香薰与府后山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度极高,其形状几乎如出一辙,青釉龙纹军持和小口罐就是泉州磁灶窑的产品,更难得的是都出土了江西景德镇窑的产品。从遗物的类型学上判断,两个遗址的年代应该相近,基本上可认定它们是同一时代的两个遗址。

傅恩凤说,府后山遗址出土的瓷器均是各大外销瓷窑的产品,而大量的来自各地外销窑的产品出现在同一个遗址上应该不是一种偶然,是通过泉州港的外销使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些产品之所以出现在府后山也正是由于该遗址是宋代泉州市舶司仓库故址。这与泉州设置市舶司(公元1087年)后成长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相吻合。而甜桔子河遗址遗物以中国的外销瓷为主,遗物与泉州府后山遗址的遗物高度吻合,再结合泉州府后山遗址的遗物是供外销的这一性质,便说明了甜桔子河遗址遗物很有可能就是在泉州装船发货的。泉州和文莱交往历史悠久,史书屡有记载。文莱在南宋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这说明两个遗址对研究两国交往、“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林銮渡——宋代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

千年前,泉州和文莱往来通商的海路上,位于石狮蚶江石湖村的林銮渡是很重要的一个港口。根据宋代海外贸易管理条例规定,林銮渡是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

当时,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之后,要先停靠石湖码头附近海域,由石湖巡检寨和惠安小兜(崇武)巡检寨派员登船核检封仓;然后由差吏随船顺着晋江,护送至“都务亭”;泉州市舶司(海关)官员根据规定,检验货物和人员,按照税则征税,完成流程之后,卸载货物,进入市场交易。

石湖巡检寨设立于北宋熙宁年间,是朝廷为了保障泉州湾出海口航道畅通和航运安全而设置的,编制125人。南宋嘉定年间,真德秀担任泉州太守期间,重修寨城,建造营房50间,增加编制至225人。为了加强海上巡逻力量,又调拨水军100人,兵员编制合计325人。设在石湖的巡检寨不仅是海防据点,同时承担着外贸商船的监管职能,在林銮渡桥基周边曾出土宋元时期的瓷器残件,成为宋元时期泉州海洋交通鼎盛的珍稀物证。

(洪亚男)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