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 蓝山
笔者去年走访革命老区洪湖,在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看到一件革命文物——熊传藻烈士家书(见图),虽然仅剩一页,但字里行间那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不顾身的革命信仰,那诗句中的铿锵誓言,令人激情满怀,充满敬意。
洪湖是革命老区,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一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更是让洪湖蜚声中外。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洪湖工农运动蓬勃兴起,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直至付出生命,熊传藻,就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位革命先烈。
熊传藻(1900—1929),号复之,乳名南阳,又名柄藻,化名刘仁镜、杨家华等,湖北洪湖人。1917年9月考入武昌荆南中学。1919年,他和学友们参加武汉地区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192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熊传藻受董必武委派,回到洪湖新堤,秘密发展中共党员,领导工人、农民运动。他创办并主编了《沔光周刊》,撰写了《光明之路》等文章,在工农民众中影响很大。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湖北省委派肖仁鹄来到沔阳地区,在新堤正式成立了中共鄂中南部特委,肖仁鹄任特委书记,熊传藻、邓赤中、刘崇龙等为特委委员,领导和发动鄂中地区的秋收暴动。1927年9月10日,鄂中特委和沔阳县委领导的戴家场暴动打响了鄂中秋收暴动的第一枪后,又连续举行了20余次暴动,其中熊传藻主要领导了螺山暴动、傅家湾猎民暴动和周何湾渔民暴动,开辟了早期洪湖西岸剅口、周何湾根据地,为洪湖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红军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10月,鄂中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熊传藻任第二师师长。随后,鄂中特委决定集中武装力量,以沔西拖船埠为中心,展开土地革命。不久,熊传藻调任中共监利县委书记。这一时期,洪湖革命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反扑,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白色恐怖笼罩之下,熊传藻的叔父出于对熊传藻安全的考虑,曾写信给熊传藻,劝其脱离共产党,并愿意出资帮他出国留学避难。
熊传藻为了表达自己坚定的革命信念,便于1927年10月4日(重阳节)给堂弟熊栋臣写了一封家书,谢绝了叔父的好意,表达了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到底的坚定决心:“叔劝我出国暂避,并表示愿为我代筹盘费。我的态度可以概括四句话:革命前途很光明,努力奋斗不顾身,共产主义是真理,出国留学岂能听。请你以此复命。哥传藻,丁卯九月重阳。”
信纸为毛边纸上下段竖红格老式账页,长22.5、宽20厘米,横式长方形,竖格15行。文字内容为行书10行,每行3—12字不等,连标点共79字。信纸上套印之红竖格已漫漶褪色,右上角和左下角均有少许破损。从信残留的文字内容分析,应该不是完整版,但前面有多少页,尚无法判断。这封信一直由熊栋臣保存,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仅剩下一页。新中国成立后,这页烈士家信被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收藏,199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1928年1月下旬,贺龙、周逸群等受党中央派遣,前来湘鄂边发动武装斗争,在监利会见了熊传藻等鄂中特委负责同志,并通过熊传藻,与沔阳、监利、石首、华容等县委取得了联系。在监利朱河召开的各县联席会议上,宣布沔阳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与贺锦斋、吴仙洲等领导的部队合编为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由贺龙统一指挥。其后,熊传藻组织武装游击队,积极配合贺龙、周逸群领导的荆江两岸“年关暴动”,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1928年6月,国民党第十八军纠集地方团防、常练队等在监利、沔阳大举“清乡”。为了反“清乡”,熊传藻将监利境内的游击武装集中起来,成立监利县游击大队。敌人为了扑灭监沔地区革命烈火,从荆沙方面向监沔洪湖一带派遣两个主力团,在地方团防的配合下,大举进攻、追剿游击队。1928年冬天,敌军向监利苏区进犯。12月29日,由于县委机关的行踪被叛徒告密,敌军包围了队伍驻地。熊传藻为掩护县委及时突围,腿部中弹负伤,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金钱美女、高官厚禄的引诱,熊传藻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革命意志,任凭敌人的皮鞭、老虎凳、烙铁、压杠等酷刑的折磨,始终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1929年1月9日,熊传藻被秘密杀害于监利尺八口,年仅29岁。
为了纪念熊传藻等革命先烈,洪湖市人民政府特拨专款50余万元,在洪湖市滨湖办事处傅湾村竖立“熊传藻烈士纪念碑”,供人们凭吊瞻仰。纪念碑用七块优质花岗岩大理石垒成,坐南朝北,碑高10米,底座2米×1.4米,基座5米×5米,顶层1米×0.8米,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由洪湖籍开国中将黄新廷、杨秀山分别为熊传藻烈士纪念碑题词。
回眸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正是千千万万像熊传藻这样的革命先驱在峥嵘岁月中抛头颅、洒热血,为追求革命真理而“努力奋斗不顾身”,直至付出宝贵生命,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参观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睹信思人,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