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11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曲水流觞雅集乐

■湖北武汉 李笙清

“轻寒轻暖日舒迟,胜赏随心是处宜。涧水引来应自由,羽觞流至不容辞。山阴遗迹羲之往,沂上风流点也知。不是君王文治洽,谁将往事乐明时。”这是宋代诗人王绅的一首《曲水流觞》,描绘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集盛会——兰亭雅集上的一个重要项目。东晋永和九年,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汇集了谢安、孙绰、王献之等当时的一些知名文士,这次文人盛会诞生了千古名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成为古代文人雅集盛事的经典,其集会内容更是成为后世诸多文人相聚兰亭举办雅集活动效仿的范本。这次雅集的重头戏“曲水流觞”,即文人们在举行祓禊仪式后,散坐于溪流两边,在上流放置装满酒的觞(即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觞饮酒,以达到除去灾祸晦气的目的。王羲之兴味阑珊之余,将这一活动写进了《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实,曲水流觞并不是王羲之兰亭雅集之首创,其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千百年来,“曲水流觞”的雅集之趣,已成为后世许多画家争相创作的题材,如宋代李公麟,明代周臣、文征明、唐寅、钱贡、尤求、居节,清代华喦、张廷彦、苏六朋、任伯年等,都有以《曲水流觞图》为题材的作品传世,清代画家俞龄的《曲水流觞图》,就是其中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俞龄《曲水流觞图》轴(见图),纵182.8、横50.5厘米。绢本设色。广西博物馆藏。画幅左上角留白处题跋:“曲水流觞,椿园俞龄。”题跋书法潇洒不俗,清灵雅逸,宛若画面一景。钤白文“俞龄之印”“大年一字安期”二方印。画面布局疏朗,人物众多,山色清明,古木参天,好一片环境清幽的雅集佳地。上部山间亭阁掩映于竹木茂叶之下,一挂瀑布似银练从高山流下,汇成一湾溪流蜿蜒而下。沿着小溪,阁中、平坡、松下、石畔,一众文人雅士或执笔挥毫,或袖手漫步,或倚栏看水,或相谈甚欢,或置觞溪中,或临溪取觞……姿态各异,表情丰富,诠释了古代文人于春日雅集“曲水流觞”、闲适心态的画意主题。

上巳节是我国汉民族传统节日,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谓之“上巳”,后来固定在农历每年的三月初三。其历史由来已久,上古时代就已成为民间的民俗节日,并有祓除畔浴的活动,即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洗濯以去除宿垢,让流水带走身上的疾病及灾厄晦气。据《周礼》中郑玄注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正处暮春四月之初,天清气爽,风和景明,古人在祓除畔浴的同时,还增加了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祭祀宴饮、文人雅集等活动,其中雅集活动内容主要有焚香、修禊、赏画、曲水流觞、弹琴听琴、饮酒赋诗、品茶闻香、制序和挥毫作书、议论学问等,既是一种互动交流活动,又诗词唱和,陶冶情操,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体现了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结与艺术状态。因上巳之日与清明节相近,故曲水流觞的习俗又成为清明时节文人雅集交流互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俞龄,生卒年不详,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人物、花鸟,尤擅画马。此画色彩清丽,景物繁复而不拥堵,意境开阔,寓意美好,充满文人情趣。作者以纵向构图,以一湾溪流为轴线呈“S”形展开,一众人物沿着溪流,或临窗观景,或席地而坐,同享“曲水流觞”所带来的一份快乐,毫无文人雅士平日里的谨严风度,一个个放荡不羁,俨然已与大自然的明媚春色融为一体,不禁令人联想到宋代词人洪适《满江红·春色匆匆》中“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的美好意境。画中一众人物神情风貌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将古代文士上巳、清明之际雅集活动中的“曲水流觞”这一重要活动完美展现,亦体现了清代文人画家对这一创作题材的喜爱之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