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 刘东
以陶瓷为材质的动物形雕塑起源很高,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汉代绿釉陶狗、陶鸡、陶猪等在随葬明器中大量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动物造型为元素的瓷器十分流行,如青瓷羊形插器、青瓷辟邪插器、青瓷蛙形水盂,另一种更多见的就是青瓷虎子,一般认为是溺器(夜壶),整体造型塑成虎形,故名“虎子”。唐宋以后,以动物造型为枕座的陶瓷枕比较多见,其中也有以虎为枕座的瓷枕,称作“虎形枕”,金代磁州窑系彩绘的虎形枕,更为流行,代表了那个时期瓷器的装饰习俗。安徽省休宁县曾经出土一批造型精巧的宋代素胎动物形瓷器,今择选其中3例以飨读者。
素胎瓷卧虎(图1),高4、长9.3厘米。全器以较细且白的瓷泥捏塑成虎的造型,通体均不施釉,可称作“素胎”,瓷虎四足伏地,前足足端刻出虎爪四趾,右后足稍残,已修复,长长的尾巴卷起搭在后背,虎头向右侧视,面部塑一对耳朵、一双大眼睛、一个硕大的鼻子和抿着的大嘴,嘴角边露出獠牙,额头刻划四道斑纹,另在四肢、尾巴等部位也以刻划纹体现虎的斑纹。这件瓷虎作伏地状,侧视似较为温顺,而如果换个角度,从后方平视,额头的斑纹与嘴角的獠牙更为清晰,虎的凶猛感更加显现。
瓷塑鸡(图2),高6.2、宽4.2厘米,以捏塑和刻划的技法塑出一对张开的翅膀,翘起的大尾巴,长喙、鸡冠和眼睛,从整体形象看应是一只正在孵化小鸡的母鸡,尤其是鸡冠塑造和翅膀姿态特别传神,很好地抓住了母鸡的特征。
瓷塑鹅(图3),高3.2、长5.4厘米,全器捏塑成一只正在清理羽毛的大白鹅,双翅张开,长脖回探,用宽扁的喙梳捋着翅间的羽毛,这也是常见的鹅的姿态动作,反映出捏塑者观察仔细,并能准确地反映到瓷塑作品中。
上述三件动物形瓷塑,胎体皆白而细腻,素胎不施釉,从其胎体与制作工艺看,应属于宋代南方景德镇窑烧造。类似的瓷塑还见于安徽望江县城郊北宋砖室墓出土的瓷塑鱼、瓷塑鸭、瓷塑龙、瓷塑蛇、瓷塑龟等。它们虽均为随葬用途的明器,但都采用了捏塑、刻划等技法,制作手法娴熟,细节处理较为考究,造型栩栩如生,展现了宋代景德镇制瓷匠人们的高超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