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1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赵之谦《牡丹图》里的胸臆抒写

■陕西西安 秦延安

“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所以,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赏牡丹也是谷雨时节的重要习俗。花有周期,画无赏期,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著名画家赵之谦的《牡丹图》轴(见图),便是一幅“谷雨三朝看牡丹”的绝世画作,让人透过画作看到画家心中的芳菲。

擅丹青者画花卉者多,画牡丹者亦多,可真正能在笔下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那种高贵和典雅的却少之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收藏有四幅牡丹图,分别是元代王渊的《牡丹图》卷,明代陈淳和徐渭的《牡丹图》轴,以及清代赵之谦的《牡丹图》轴。牡丹花色在花卉中最繁,据说有九大花色,各色又有深、浅、淡、浓之分。而工笔因拘谨往往难以传达其奔放,泼墨又因无拘束而难以表现其精细。所以,许多画师用既定的程式、习用的笔法,描摹牡丹形状还行,倘要达到传神难矣!特别是在画色上,更是不好调,稍不注意,便媚俗了。前朝画师望而却步,赵之谦却迎难而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四幅牡丹画中,唯有赵之谦的《牡丹图》轴设色,不仅烘托出牡丹优雅、大气的不俗特点,更突显出赵之谦孜孜以求的艺术探索精神。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浙江绍兴人,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其绘画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受惠良多。

该画为纸本,设色,纵高174.5、横90.5厘米。纵观该画,勾线粗放古朴,设色典雅明丽,气势恢弘,格局博大,堪称体现赵之谦典型风格的代表之作。在布局上,牡丹以直冲云霄之势倾斜于画左,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呈现出上密下疏,相互对比衬托之势。合理的布局,既突出牡丹怒放的“花魁”气势,又使得画面饱满且不突兀。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画中牡丹,皆呈怒放之势,花型硕大,姿态丰满,花瓣洁净柔和,层次分明。花旁湖石怪异,草色深沉,结构新颖,勾勒出牡丹生长环境。赵之谦敷色善用红、黑、绿等重色,喜在对比中求协调,使得画面浓丽热烈,这从图中的花色上便能看出。画中牡丹艳丽芬芳,既有血红的、淡紫的,又有粉白的、雪白的,还有金黄的,可谓是花色丰富、色彩鲜明,充分反映了赵之谦敷色用笔的独特风格。在绿叶浓枝的衬托下,更显牡丹端庄、富贵、雍容的气质,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让人很容易想到儒家君子那种自重、端庄、大气、温和的气质。这也是牡丹总得到激赏、吟咏和描绘的原因,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理想,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画技上,这幅《牡丹图》也很有特点,充分彰显了赵之谦长于分析综合、贯通创新的风格。画中,赵之谦把恽南田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画法相结合,又参以勾线填色之法。特别是汲取李复堂小写意的手法,以“南田”设色出之。将清代两大花鸟画流派合而为一,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创造出新的画风。花卉继承陈淳、“扬州八怪”的传统,并融合金石篆刻,笔势流动,笔墨趋于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设色浓艳,秉承了文人画豪放洒脱的传统。湖石勾勒圆润谨劲,有宽博淳厚之趣。石上青苔以金石气的笔法勾勒,粗放厚重而妙趣横生。在画枝上,以“截枝”画的形式和草书的笔法,在弯弯曲曲中,把认为最能体现牡丹与众不同的品质,且是最美的那一部分枝干突出地表现出来,落笔圆浑滋厚,与作者的书法风格同一格调。画上行书落款笔力雄健遒劲,其金石韵味与牡丹的画法相映衬,意趣横生,很好地体现了赵之谦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也是他高出其他清末画家,成为绘画巨匠的一个重要因素。赵之谦曾经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也评价道:“会稽贾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赵之谦自幼读书习字,博闻强识,曾参加过3次会试,皆未中,一直以书画为生。44岁时任《江西通志》总编,后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纵观其一生,就像这画中的牡丹一样,生长环境恶劣,蜿蜒曲折,终向往着能开花吐叶,绽放风采。牡丹兼具梅之骨、兰之幽、竹之刚和菊之傲,与儒家所提倡的持重、刚正、温润、谦和、包容不谋而合,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和合等品质追求遥相辉映。赵之谦画牡丹,也是希望自己能活成一株牡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