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张剑
在中国绘画领域里,人物画的历史最为悠久。就绘画史而言,人物画在初期就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早在汉魏时期,已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画家,如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卫协等,在人物画艺术上也出现了大批传世名作。
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人物画不再独领风骚,却依然名家辈出,唐寅、仇英、陈洪绶、黄慎,以及近代的任伯年,塑造了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镇江博物馆收藏黄慎渔翁得利图一轴(见图),纸本,纵133、横71厘米,款题:“雍正十二年(1734)长至日弟黄慎写”,钤“黄慎”朱文方印、“恭寿”白文方印。图中一渔翁向左侧立,头戴斗笠,须发蓬松,旁有一童对其仰视,渔翁右肩斜背鱼篓,右手执竿,左手拿着一尾鱼,面呈喜悦之色,似向孩童打趣。此画形神皆备,充满生活气息。
黄慎(1687—1770后),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后寓居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初随上官周学画,其人物多取神仙故事、历史人物、佛道、樵夫渔父为题材。工草书,书法怀素,笔姿放纵。后用狂草作画,画风泼辣。
黄慎诞生于福建宁化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幼时聪明伶俐,7岁就在父亲的指点下读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14岁时,父亲不幸客死湖南,两个妺妹又相继夭折,幼弟年方三岁,只能靠母亲日夜做针线活养活一家人。家境十分困难,母亲命黄慎学画,以为人画像谋取生计。
最初,黄慎师从画家上官周。他勤奋苦学、悉心钻研,画艺日进。该时期内,他的作品多为工笔,画风细腻。随着画艺越来越成熟,他不甘于只做一个以画像为业、挣钱养家的画匠。这时,他的母亲提醒他“作画应多读诗书”,他的同乡也点拨他:“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意思是单会画画只能成为一名匠人,只有饱读诗书,将诗歌的意境融入绘画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画家。至此,一心沉迷于提升画技的黄慎茅塞顿开。
刚刚十八九岁的黄慎白天给人画肖像,傍晚就独自到佛殿借着殿中的长明灯读书。据传,一天深夜,僧寺的一位老和尚在巡寺的时候发现黄慎独坐在佛龛灯下,以为他是与父母斗气而出逃,便劝他回家。黄慎拿着书怯怯地说,家里穷,买不起灯油,特来借光读书。老和尚听后十分感动,特地给油灯添了一根灯芯,把灯拨得更亮,还搬来一尊石鼓,摆在灯下,方便他读书。“十年容类打包僧,无怪秋霜两鬓髡。历尽南朝多少寺,读书频借佛龛灯。”饱读诗书的黄慎逐渐掌握声韵格律,学会了作诗,并在后来作诗描述这段生活。
在“扬州八怪”中,黄慎的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雍正三年(1725),他来到扬州。结交了许多名士画友,特别是与郑板桥、李鱓、金农、高翔等画家交往密切,共同开创了画坛的革新局面,很快便名闻扬州。
为适应时代风气,他化工为写,开拓性地将草书与绘画结合,将草书的运笔态势用于绘画之中,使画面呈现出迅疾、洒脱、不羁的风格,所作人物寥寥数笔,以简驭繁,笔意纵横,气象雄伟。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取材自民间生活,塑造了多个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蕴含着恢宏的艺术生命力。黄慎自称这种“狂草入画”的新形式为“写神不写貌,写意不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