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郑燮行书自作焦山诗轴

■江苏镇江 张剑

“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以“清、劲、怪”独步文坛,彪炳艺林。他最喜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他以水墨写意,通过对竹影、竹形的仔细观察入画,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他独创“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代表了其艺术成就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郑燮行书自作焦山诗一轴(见图),纸本墨笔,画心纵189.5、横74.8厘米。款题:“焦山诗 慧通禅师正 板桥郑燮书于自然庵”。释文为:“日日江头数万山,诸山不及此山闲。买山百万金钱少。赊欠何曾定要还。老去依然一秀才,荥阳公子旧安排。乌纱不是游山具,携取教歌拍板来。”钤“燮何力之有焉”白文方印、“丙辰进士”朱文方印。诗文不用古人语,直白如话。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充分体现了郑板桥书法上出规入矩,融篆、隶、楷、行各体于一炉,面目奇异、夸张字形的形态和重心变化的书体。

“分书”即隶书,又称为“八分书”。板桥的分书,是以隶掺入行楷,从而使书体介于隶楷之间,且隶多于楷,故而称为“六分半书”,意即减八分之意。以画兰竹之笔法入书,形成郑板桥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独有书体,这种书体被后人称作“板桥体”。创立“六分半书”,郑板桥经历了长期而艰辛的磨炼与探索,同时也表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艺术创造精神和鲜明的个性。

论及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可概之。他对人对事、写字作文都有自己的见解,决不同流合污、随声附和。人们称赞他“过目而诵”,他偏说这“最不济事”;他看穿世人工于营利,因此大书“难得糊涂”。郑板桥是个有故事的人,与镇江也有解不开的渊源,据记载,他人生的两次转折都与镇江焦山有关。

26岁那年,因家境贫困,无力还债,郑板桥靠一位同乡和尚的关系来焦山躲债,结识了扬州的图书字画收藏家、候补知州马秋玉。马秋玉在焦山游览时,得了一句“山光扑面经霄雨”,却想不出下句,郑板桥以“江水回头欲晚潮”续之,受到马秋玉的赞赏,因而两人结交。马秋玉赠银二百两,为郑板桥还了债,并同回扬州做书画生意。后来,郑板桥为焦山自然庵书写了这副联语,内容修改为“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43岁那年,郑板桥中举以后在焦山别峰庵苦读一年,在44岁时考取进士。在中华书局出版的《郑板桥集》附载的“郑板桥年表”中,列出了他在这一年读书中,寄出的三封家书,即《焦山读书寄四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寄舍弟墨》。现在焦山别峰庵仍有郑板桥读书处,书斋上挂着刻有郑板桥题写的充满哲理的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成名以后,郑板桥始终对焦山情有独钟,多次到访焦山,并留下珍贵的墨迹。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