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下午四五点左右,在鸳鸯池公园附近,总会听到一声声清脆悦耳的叫卖声。挑担子的是一个妇女,担子里装的是大肠血、拳头母、小肠灌葱等多种闽南特色小吃。每当她那高亢洪亮的叫卖声响起,总会有几个路过的行人驻足,向她买上一碗热腾腾的大肠血。对于成长于新世纪的笔者,这种商业文化倒也显得有趣。
长者们介绍,这种乡村叫卖,在以前他们小时候很经常听到。那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一个个推着小车的手艺人,一天到晚游走在乡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了许多人挥之不去的乡愁。查阅书籍得知,这种叫卖文化在我国商业文化中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说它存在于全国各地,但是闽南地区的叫卖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在闽南,叫卖商业大概分为两种,一种是“叫卖声”,另外一种是“敲击声”,是早期商业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经商方式,也是商业文化的一种最原始、最经济、最通俗的广告,是地方风土人情的具体体现。这种叫卖声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卖百货的就摇小手鼓,卖小吃的就用汤匙击碗,还有一些跑江湖卖膏药的则以敲锣打鼓的方式吸引老百姓光顾。然而,最经典的莫过于戗剪子磨菜刀,磨刀人扛着木板凳,板凳上面悬挂着小水桶,绑着磨刀石,插着戗刀,边走边吆喝。人们听到叫声后,拿来不锋利的剪子和菜刀,让师傅戗磨,以便使用。
据大人们回忆,进入腊月,是乡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叫卖的人自然也更多,往往是你唱罢我登场,交替吆喝声响遍大街小巷,给乡村带来了无比热闹的气氛。虽然那时物资匮乏,生活清贫,但那声声的吆喝悠扬悦耳,令人回味无穷,时刻在脑海里萦绕。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迁,昔日里那些抑扬顿挫、异彩纷呈的街头叫卖声已经渐行渐远,但却成为无数上一辈人难以忘却的乡村记忆。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