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宾
父亲是一位军人,自从当兵时穿上军装,到退伍很多年,几乎没脱掉过。无论是去单位上班,还是在街上闲步,一套褪了色的绿军装,总在父亲的影子里晃动着过往和回忆。
曾当过兵的父亲有两套军装。父亲年轻时参军,服役十多年后,一回到家乡,就把曾穿过的这两套军装整理好,一套整洁地穿在身上,另一套小心地珍藏在橱柜里,过两天就轮番替换上。很多年过后,上了年纪的父亲时尚的新装不穿,仍把旧军装穿在身上,走起路来还像年轻人似的虎虎生风。
父亲舍不得脱下军装,两套旧军装差不多已褪尽颜色,补丁一个挨着一个,但父亲就是不舍“军装情缘”。一说起军装,父亲便饱含深情地伸出手来,往身上的军装摸一下再摸一下,然后开始讲述难忘的军旅生涯。
那年,父亲光荣入伍,当了一名基建工程兵,父亲所在的连队,受命修一条贯通南北的长长的路。这条路是西部边陲的一条要道,有了这条路,百姓才能走出闭塞的家门,才能走到外面的世界去。
父亲刚当兵走进大山的时候,没有大型机械,用的是钢钎、铁锹,最先进的工具就是风钻。后来机械能开上山了,才有了几台推土机。那时施工相当艰苦,劳动强度也相当大,早上天刚亮就要上工地,天黑了才收工。连队白天施工,晚上还要学习。可不知怎的,从小没出过力的父亲,在部队却从不叫苦,手脚磨出血泡也不说疼。
父亲说,开凿隧道的时候一看到身上的橄榄绿,一看到自己身上的军装,全身都是劲。后来,父亲被山上滚落的一块大石头砸伤了一只胳膊。父亲退伍回到家里,总以自己曾是一名军人为豪,那两套旧军装总是穿了又穿。
父亲的旧军装又破了两个洞,他找来针线,戴上老花镜,自己动手缝衣服。以前家里的针线活都由母亲去做,这次父亲却非要亲手拿起针线。父亲要缝补丁了,刚一起针就扎疼了手,父亲却大声笑着说,当兵的都是铁打的,不碍事,不碍事。说完,双手捧着旧军装,一针一线地继续做针线活。这以后,一旦旧军装破了洞,父亲都是抢着去缝补,父亲越老越对旧军装满含深情了。
父亲是一个老兵,始终没忘记为邻里多做点事,那一身旧军装的影子总在邻里之间穿梭不停。父亲有一大摞日记簿,每本日记簿上都写满密密麻麻的“民情日记”。谁家生活遇到困难,哪家小孩子去幼儿园没人接送,哪位空巢老人需要照顾,谁家的锁坏了需要修理,都写进了父亲的“民情日记”。
接下来,父亲就会穿着一套旧军装,出现在急需帮助的邻居家里。父亲还经常给老人们送小纸条,向他们科普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小纸条是父亲从网上或养生报刊上找到的一些养生小常识,比如“哪些老人不宜喝豆浆”“长寿老人睡觉前的几个好习惯”等。时间久了,这些老年人不出门就了解了很多贴近自身生活的养生保健知识。
那天,我们家拍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面容和善的父亲穿着一套旧军装,这套旧军装虽已褪尽颜色,我们却看到父亲曾是一个兵,现在仍是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