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8版:钱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漫谈银元中的错版币

图1 标错重量的光绪元宝

图2 正反面错印的袁大头

■河北石家庄 江志君

错版钱币也叫错版币,是指设计上或母版雕刻上的错误钱币。在收藏热度高涨的今天,收藏错版币也成为众多钱币藏家追逐的目标。

图1所示是一枚重量标错的光绪元宝错版币银元。这枚银元直径43.4、厚2.99毫米,重37.23克。正面标识:“甘肃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一两”,正中心还铸有“光绪元宝”4个字的满文。银元背面:顶部是甘肃省英文“GAN-SU PROVINCE”,中心是一条蟠龙,下部环绕七钱二分的英文“7 MACE AND 2 CANDAREENS”。很明显,这枚库平一两的银元,背后的英文被错误地标识成了七钱二分。

图2所示是一枚正反面都被印铸成袁大头像的错版银元。这枚银元直径39.4、厚2.6毫米,重26.74克。正面、反面都被印成一样的图案内容:上标“中华民国三年”,下部是袁世凯侧面头像。

上述两枚错版银元,尺寸、重量都符合当时的银元制作标准。银元表面产生的深绿色包浆和规矩的边齿,都能证明它们是真品。

那枚正面标注库平一两的光绪元宝,是不是在印制的时候,错误地把背面放在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模子上呢?如果是这样,因为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直径小于库平一两的直径5毫米左右,铸出来银元的文字图案应该离银元边齿距离较远。但是我们肉眼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枚银元背面的英文字母与银元边齿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正常的。这就出现了另外唯一的一种情况,就是这枚银元背面的重量标识之所以错误,是由于银元钢模雕刻师粗心大意或者故意为之,在制作银元模子的时候刻错了。银元模子错误的案例并不是没有,比如:《中国钱币》杂志1993年第3期第50页发表的孙敏撰写的《陕西省造错版银币》一文中提到的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正面书写“陕西省造”,而背面对应的英文却非常明显地错铸成了湖北省造的英文“HU-PEH PROVINCE”。再比如:《收藏》杂志2010年第12期第100—102页发表的张建功撰写的《略谈新疆银元错版现象》一文,文中举例说民国“壬子饷银”五色国旗图案错版,此币背面五色国旗应是横向五条,却被误铸成竖五条。

分析正反面被错印成两面头像的袁大头银元的原因,这种情况应该比较容易想到,就是把正面的银元模子当作背面模子来使用。为什么会这样?有钱币专家指出:一是当时管理制度不严格,生产负荷不饱满,在空闲时间一些工人找乐子,就故意造出了这些“戏作”;二是工人疏忽错放了银元版模。《福建质量》杂志2003年第2期曾发表裘启贤撰写的《近代银圆的真伪鉴别》一文,文中写道:“清末和民国初期,造币厂的生产任务并不饱满,生产时续时停,加上厂里的管理制度不严,有些职工在停工时戏作了一些银币,用不同的钢模正背二面合成另一种异品银币。或用同一种正面银模合成异品银币,像民国三年的袁世凯头像,正背两面都是头像,就是用正面钢模合成的。”

银元错版币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上面提到的《略谈新疆银元错版现象》一文中还举例了好几枚错版银元,其上汉字笔画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汉字书写不对;《甘肃金融》杂志1999年第7期发表了陈俊峰撰写的《奉天甲辰光绪元宝错版银元》一文,文中举例一枚奉天甲辰光绪元宝的背面英文中的一个字母应为“F”,却被错刻写成“E”;《收藏界》杂志2007年第1期第100页发表了湖南湘集泉人撰写的《喜获中华民国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错版银元》一文,文中举例一枚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银元却印有两种图案:孙中山像和“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字样,等等。

错版币古代有,现代依然还有,中国有,国外也有。比如:2005年,菲律宾发行了一批百元面额的比索钞票,钞票上将时任总统阿罗约的姓氏“Arroyo”错印成“Arrovo”,发现问题后,中央银行撤回了一部分错印的钞票,但仍有一部分流入市面。更离谱的是2008年,智利发行了一大批50比索的硬币,其上国家名称智利的拼写“Chile”错拼成了“Chiie”,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错误在一年后的2009年年底才被官方正式报告。如果说,古代出现错版币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严造成的,那么现代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号称管理非常严格科学,还出现这样的错版币就令人费解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