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家的院子里有块纯白色的方形石板。从我记事起,这块石板就静默地躺在院子的角落里,它是母亲的捶板石,也叫捶衣石。
一年四季,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霜打,这块石板始终光滑而平整,优雅又纯净。虽静默无语,却可爱至极,有道是“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几十年前,许多人家都有这样一块捶板石,大小不一,厚度不同,是日常生活必备之物。
在没有熨斗的年代,洗过的衣服、床单、被罩总是皱巴巴的,怎样把它们变平整?这捶板石便派上了用场。衣服快干的时候,折叠起来,平放到捶板石上,用棒槌捶打,捶好一面后,上下翻面,再捶打另一面,两面都捶好后,重新折叠,再次正反面捶打。捶打的力度要适中,过大则伤布料,过小打不开褶皱。经过捶打的衣服熨帖、平整又柔软。
衣服捶好后,挂到晾衣绳上,在阳光下晒干,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一个褶皱,丝毫不逊色于电熨斗或蒸汽熨斗的效果,还带有一股清香,混着阳光的味道。
小时候,母亲总会把我的衣服捶得平平整整。母亲说,女孩子穿衣服就应该干净整洁。儿时的记忆里,母亲的捶衣声总是那么动听。捶衣的棒槌是木质的,木头和石头相互碰撞,发出“嘭嘭”的声响,有节奏,有韵律,舒缓悦耳,如古诗中所写“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捶衣物是很辛苦的,手持棒槌,在空中挥舞,一会儿就会手臂酸痛。无论多么辛苦,母亲也会把我们的衣服、床单捶平叠齐。“砧面莹,杵声齐”,这是母亲对家人的爱,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捶板石还可用来清洁衣物,有的衣服穿久了,上面的油污不易清洗,浸水后,放到捶板石上捶一捶,更容易清洗。每到季节交替、逢年过节时,家里的被褥床单都要拆洗一遍。母亲就会一直很忙碌,虽然辛苦劳作,她的脸上却总是带着笑容,有时边捶衣边哼唱几句。听到母亲的捶衣声和哼唱声,我顿感被母爱所环绕,被幸福所包围,心中稳妥而又踏实。
从前做棉裤棉袄的布料大都是母亲用织布机织成的老粗布,这种布料经过浆洗很硬,经过同样的捶打就可变得柔软,更容易裁剪。每年夏天,母亲会在院里晾晒那些捶打过的布料,五颜六色的布料在微风中轻轻飘扬。想想那些布料会成为我们身上的新衣服,我的心里顿时充满喜悦和期待。我和弟弟愉快地穿梭其间,笑声在空中回荡。时光荏苒,年复一年。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下的辛劳佐证了中国捶衣历史之久远。这棒槌敲打石板的声音时时响起,普通的日子便充满生机,平淡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时光流转,岁月更替,电熨斗登上了历史舞台,熨衣服变得快速省力。捶板石自然也结束了它的使命,安歇在院子的角落里。
一块捶板石,记录了母亲的辛劳和对生活的热爱。每当想起母亲的捶衣声,我就会想起生命里的那一段段幸福时光,心底便会升起几许感慨:“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那阵阵捶衣声,是岁月的回音,萦绕在我的耳边,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