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同时也是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如今,大象的栖息地越来越少,象牙制品交易和大象表演仍在世界各地进行,大象的生存和繁衍遭遇严重的危机。
关于大象的文章、书籍和纪录片可能比其他野生哺乳动物多,但大象仍是被“误解”最深的动物之一。如何读懂大象的肢体语言?大象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我们该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要解答这些问题,你需要一本“大象行为学指南”。
日前,一部典藏级非洲大象科普书《最后的大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通过40多名研究人员、动物保护主义者、护林员等多样的视角,讲述非洲象群的生活及生存现状,展现了人们为大象生存和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
《最后的大象》既呈现了大象可爱、智慧的一面,也揭露了大象被残忍杀害、象牙被偷猎的惨状。书中还配有非洲顶级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375张精美纪实照片,呈现大象的每一帧精彩细节,将为读者带来纪录片般的阅读体验。
大象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其存在对环境有着诸多积极影响。例如,雨季结束后,河床干涸,大象用大脚和灵活的鼻子挖水井,它们饮用后离开,其他野生动物可以饮用水井里的水。
大象只有一个巨大的胃和简单的消化系统,它们不能完全消化食物,这对许多动物来说是一种“奖励”。新鲜的大象粪便中有些植物仍然完好无损,其他动物可以从中寻找食物或从中获得矿物质。
另外,由于体形、寿命和智力的优势,大象成为灌木丛的主要“道路建设者”。它们建造了一条条连接觅食地和水洞以及河流的“U”形道路,这些道路也供其他野生动物使用。徒步者沿着大象路径行走,也是最容易且省力的旅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大象与人类共享90%以上的基因。象群的社会化属性非常高,里面有一头“大家长”一样的老象,这头象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它会教育象群里脾气暴躁的成员,还会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任“家长”。
2021年的云南大象迁徙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大象调皮可爱的一面,憨态可掬的小象更是圈粉无数。大象拥有人类一样的情绪,它们会高兴、调皮,闲下来也喜欢挖挖水坑、撞撞大树作为消遣娱乐。同样,大象也和我们一样,会忧虑、抑郁。
《最后的大象》堪称一部文字版“非洲象纪录片”,展示了非洲大象的现状、困境和未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大象的窗口。阅读这本书,我们会更加了解大象,了解它们为何重要,以及目前所处的困境,这会让我们更好地去爱护它们,与这群非凡的生物和谐相处。(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