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08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汉画像石《狩猎比武图》中的尚武精神

■江苏徐州 廖静好

如图所示这幅《狩猎比武图》汉画像石拓片,整个画面满天满地是猎人和猎物。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狩猎者比武图,一人持刀,另一人手持三股短叉,正对搏,身后各有一教练式的同伴作指点呐喊状。画面线条简洁粗犷,着重写意,活泼生动,趣味盎然。生动反映出狩猎比武是汉代一种十分盛行的带有娱乐性质的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是我们探讨两汉时期的地理环境、植被状况的重要考古资料。

狩猎是一种古老的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流行,当时由于物资匮乏,人们需要通过狩猎来获取食物,因此在远古社会,狩猎只是一种生存手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地具有了娱乐、军事、体育的多重性质,成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谋取收获的一项集体性的综合运动。《周礼》中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作为礼仪的田猎被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下来。汉代,由于生态环境好,山里豺狼虎豹成群,给人畜造成极大危害,朝廷就颁布法令鼓励大家打猎除害,如《汉律》中规定:“捕虎购钱三千,其豹半之。”上自天子诸侯,下至豪门贵族,无一不沉湎入迷于狩猎:汉文帝“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侯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武帝即位之初,“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贵族也是狩猎活动的热衷参与者。由于汉代的狩猎工具十分简陋,猎人出发前会虔诚地拜山神,打猎途中遇到神庙也会一一叩拜,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平安。狩猎既是百姓获取野生动物的一种生产方式,又作为统治阶级融合娱乐、军事训练与祭祀的一种仪式,成为汉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成了时人尚武精神的重要体现。

《狩猎比武图》见证了在汉代狩猎活动中,伴随而生的就有了比武。比武是汉代盛行一时的娱乐项目,比武是常见的项目,表明汉代社会两人比武是常有的事。汉代徐州、兖州和豫州三刺史部接壤地区(即现在的苏、鲁、皖三省接壤地区)的尚武习俗,以及这里的人们“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狩猎为先”。已转化为引领人们生活和为国效力的传统精神,与其他地区相比,表现得尤为强烈。

汉画像石《狩猎比武图》,是以短兵器长刀对三股短叉的格斗,画面左边武士持长刀猛刺对方,右边武士左手持三股短叉轻轻一拨,右手持刀乘势直击对方面颊,此为以虚避实,以巧斗力,以短取长,非常精彩。汉代的刀一般都有坚厚的刀脊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帛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杀时刀从手中脱落),长度在一米左右。画面着力于步法的刻画,两位武士均取法“弓箭步”,前腿蹬实、后腿虚步。持短破长,要法确乎在于步伐便捷、进退疾速。

该汉画像石雕刻造型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线条粗犷有力,风格独具特色,形象逼真,疏密得当,排列有序,动感极强,惟妙惟肖。反映出汉代武艺的技巧已相当成熟,并从技术发展为艺术,从技击的实用性走向娱乐表演。汉代人继承了秦“以猎练兵”的制度,汉代狩猎比武以丰富的运动形式和独具东方文明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汉代人征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所向无敌的精神境界。从汉代人狩猎比武时的英姿飒爽,到今天比武赛场上健儿们的斗志昂扬,都展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尚武精神与拼搏进取之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