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张剑
八大山人,清初“四僧”之一,清代画坛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扬州八怪、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代代因袭,均受八大山人的强烈影响。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九世孙,奉国将军朱多炡孙,袭封为辅国中尉,世居南昌城。能诗文,善绘画书法。生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字法崛,号刀庵、个山、雪个、驴屋、灌园老人、八大山人等。
他一生坎坷,经历了从皇室贵胄到亡命之徒,从佛门弟子到入世还俗,再到落魄文人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甲申国亡”之时,八大先遭父丧,不数年,妻与子皆亡。后又迫于清政府的剃发令,不得不削发为僧,从此开始了“谈空说无”的禅林生活。起初在进贤介冈出家,后到奉新县,在临川县还俗,复归南昌。“国亡”与“家破”双重灾难,颠沛流离的苦难使八大山人先哑后癫,几近疯狂。
如图所示这幅八大山人花鸟手卷,画心纵26、横471厘米,墨笔纸本,原藏镇江市焦山古物馆,后拨交镇江博物馆。
此花鸟手卷,笔墨放浪,墨韵生动,构图极为简洁,用笔圆润、厚重、老辣,是八大山人传世作品中的代表佳作,为国家一级藏品。该卷构思简洁、奇巧,兰、榴、果写重阳景致,鸦、石、鹌鹑富人格化意味,通幅布局疏密有致,画面组之间呼应对照,浑然一体,用墨富于变化,淋漓的泼墨与简洁的勾勒产生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突出反映了他率意而为的艺术追求。
起首钤“蒍艾”长方朱文印,卷末署款下接“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两方白文印。卷尾署“昭阳大梁之重九日画 八大山人”。题款“昭阳大梁之重九日”,昭阳大梁为清癸酉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此时应属八大晚年期,时年69岁。
雏鸡、屹立山石的孤鸦,山脚寻食的鹌鹑,延续了八大的“单脚”与“白眼”,雏鸡以微小的存在而自怜,孤鸦不以站立危石而恐惧。画面上下均衡,充满流动的变化感。
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八大”的晚年期,此阶段“八大”废用其他一切名号,在署名上只落“八大山人”款,所以也称作“八大山人”期。画作出现了大量的以“石”为主景的作品,如“鸟石”“鱼石”“猫石”“鹿石”“蕉石”“荷石”“松石”等,体现了凝重、冷峻、朗润、含蓄、静谧的特征。
八大的构图以线条表现轮廓,而形体的内部往往留出一定的空白,形成一种向外扩张的形式张力,因而有恢宏、博大之感。此卷中运用大量V字形构图,雏鸡、兰花、山石、鸦与鹑、花朵均是波浪形连缀的V字。这种三角形的铺设独具巧思,传达出物象的各自独立与相互关联,不论是从画面顶端突然插入的单独的叶片,还是从画面底部蔓延开来的花枝,均能牵动整个画面的动势。
何绍基在《题八大山人双鸟图》中说:“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天真壑古,雪个精神。”八大山人的花鸟画虚实相生,境界空灵。画中寥寥数笔,残枝、寡山、孤鸟、立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展现出一种幽深玄远、超旷空灵之美。
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镇江博物馆藏八大山人花鸟手卷是八大山人晚年期的代表佳作,高贵矜持的意境超脱了以往的突兀奇异,真实记录了其由皇族遗民心境到平静思考生命价值的心路历程。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出璀璨的艺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