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一纸退休通知书,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工作岗位。退休后,我应聘市老教委讲师、市老年大学教师。我在教学中演绎“教中学、学中教”,与时俱进补充新的知识,从“老有所学”转化到“老有所用”。文化自信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在践行文化养老的过程中,我深知它的魅力。
曾有人说我“爱管闲事”。确实,有些“闲”事我是管定了。
记得2005年7月份到9月底,《石狮日报》独家刊登《首次披露日寇残杀抗日菲侨史实》一文,并进行连续追踪报道。报社记者从石狮市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史料中,排查出其中一位英烈吴先生可能有一个抗日家族并留有遗孤的线索,于是撰写《一位菲侨抗日英烈遗属的将了心愿》一文,呼吁知情者提供线索。
看到英烈的辈分与我的舅舅一样,我当即联想到,按闽南习俗,有可能是外公家那一带的宗亲。我立即骑车前往,找村里老人会了解情况,一起到几个房头祖厝浏览族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天的努力,证实英烈吴先生的祖籍。因其牺牲后,遗孤很少和宗亲联系,现不知客居何处。
我通过人传人打了几十个接力电话,辗转找到英烈遗孤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现定居厦门的具体地址及电话号码。我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告知报社的杨记者。他于次日赶赴厦门,向吴教授表达家乡人民缅怀英烈的敬意和寻找遗孤的情怀,告知石狮市博物馆珍藏着有关其先父的珍贵文物。
吴教授当即涕泪交零,悲喜交加,欣言可慰先父在天之灵,亦对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敬表感谢。《石狮日报》以找到英烈遗孤的完满结局作为系列报道的收官之作,该文中亦直笔我所尽绵薄之力。
还有人说我“迷途不返”。确实,我是真的“‘谜’途不返”。几十年来,我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灯谜形式,讴歌新时代,宣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寓教于乐,创作了几千则灯谜,主持了近百场展猜活动。在“狮城新风进万家”活动中,展现灯谜的魅力。
2021年,我参加石狮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灯谜比赛,重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2022年春季,我践行志愿活动,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艺”起抗疫。创作抗疫专题灯谜,向报刊投稿,作品入选我市战“疫”云谜会赛题,打了一个“文艺战‘疫’”的漂亮仗。
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灯谜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粹,是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灯谜有个术语,猜到谜底叫“中”。所以我真的是“乐在其中”!大家说,我会“‘谜’途而返”吗?
我不是干大事的人,但我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信条。年届古稀,不坠青云,举手之善,何乐而不为?我谨记哲言“做不了大事,就做点小事”。我没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格局,但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志向。暮年未敢忘强国,复兴路上还有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真谛。我们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上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走在大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