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第04版:菁菁校园·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费孝通:把文章写在大地上

作为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一书已成为了解中国社会、传统乡土文化的经典入门读物。《乡土中国》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出版至今已畅销70余年。

费孝通(1910—2005),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等。

同鲁迅先生一样,费孝通也曾弃医从文,致力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写下诸多经典作品。他是第一位获得国际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章”的中国人,他注重实地调查和考察,甘当走街串巷的田野调查员,93岁时仍奔波在调研第一线。

费孝通一生笔耕不辍,著述等身,为后人留下700余万字的作品。为了展现费孝通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基本风貌,日前,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费孝通经典作品集》。

《费孝通经典作品集》共8种12册,150余万字,涵括费孝通对乡土、民族与世界、学术方法和文化自觉等多个角度和层面的思考,所选作品皆具有代表性,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其中,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有关中国乡村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特质的经典论述;有记录作者“异域行走”经历的《重访英伦》等,从跨文化与比较人类学的视野对西方文化进行观察与剖析;有《社会调查自白》这种总结治学门径与创新方法的自述作品,也有融生活与职业为一体的自由书写《杂写集》。

《杂写集》在费孝通的作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费孝通有写杂文的习惯,到了晚年,随着其到处行走的频繁和时间周期的加快,这种写作习惯更为突出。这些“杂写”文字趣味横生,有点像写意画家的册页,随笔一涂,不经意的一笔,却具有触及灵魂的妙趣。

中国人有很多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例如,人们习惯讲“土生土长”“落叶归根”,讲“天涯若比邻”“出门靠朋友”;远行的游子会在行囊里装一抔故乡的土,以解决“水土不服”,等等。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费孝通在他的作品中对中国社会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思考。“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概念的提出,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与自己生活的样子。

作为学者,费孝通终其一生都在主张、践行“社会科学应当走出书斋、参与社会生活”的理念。他把自己在山川大地上的行走,变成了山川大地的一部分。他用一生的足迹和笔迹,把文章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

阅读费孝通的作品,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现代社会发展脉络,深刻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底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历史、放眼未来,感受、学习一代学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精神境界。(黄成)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