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股票,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以前的股票长什么样子吗?近日,笔者在收藏爱好者谷晋青那里,看到了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股票。这些距今已70年的股票,不仅印证着股份制企业兴衰的历史,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
“这是1952年,石狮供销社发行的股票,它的收藏价值比实际价值更高。”谷晋青介绍说,在20世纪50年代,石狮一共有两家集团公司发行股票,一个是供销社,另外一个是华侨影剧院。
石狮早期的供销社为何会发行股票呢?据谷晋青介绍,供销社是劳动人民自愿入股并由政府扶助组织起来的商业合作组织,供销社执行国家统一计划,对农村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和推销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组织发展多种经营,领导和管理农村市场。1951年,供销社向社员集资办社,出现“供销社股票”。
1979年后,农村出现了股份制萌芽,供销合作社为解决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又重新采用集资入股、合股经营和股份分红的方法。因此,在我市保存有1952年和1982年发行的供销社股票。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石狮农村经济已十分活跃,人们对集资办供销社有着很大的热情,这些珍贵的老股票可以说是这段经济发展史的“见证者”。那么,这张1952年由供销社发行的股票现在是否还有效呢?“这种股票现在仍有效,如果市民想兑成现金,可以拿到当地供销社。”谷晋青说,这种股票兑换起来值不了几元,收藏价值比实际价值更高,因为它们记录了农民支援建设的朴素愿景。
而石狮华侨影剧院,是闽南第一座华侨投资的影剧院。据了解,其前身石狮华侨戏院始建于1952年底,印尼归侨陈启紫先生了解到侨乡人民生活十分枯燥,便向当地侨委建议,发动华侨、侨眷投资兴办文化活动场所。1952年初时任十三区区长的黄宝藏提议在石狮兴建华侨戏院,经过一番筹备,发动热心家乡文化事业和侨务工作的各方面人士包括归侨、侨眷,组成石狮华侨戏院筹建委员会。筹委会成员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终于发动了535位华侨、侨眷入股。石狮华侨戏院的建成,对丰富侨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笔者了解到,许多老股票不仅是一种有价证券和金融凭证,还具备设计印刷的美感而具有艺术鉴赏价值,有的仿照纸币的模式,有底纹、框式和花纹图案,色彩也十分丰富。不少老股票防伪性很强,带有水印甚至钢印,与普通纸质印刷品有明显区别。应该说,收藏老股票对保护我国的证券文化遗产有着积极作用。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