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滩涂,重见天日;万亩滩涂,纳入管护……过去四个多月,石狮打赢了一场互花米草除治攻坚战,实际恢复泉州湾(石狮段)超3000亩滩涂,原有光滩等自然海滩生态逐步恢复,候鸟回归越冬栖息,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注定将在石狮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留下厚重的一笔。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也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栖息之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了全面保护湿地新阶段,湿地保护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生动印证着我国湿地保护修复的巨大成效。
拉近到石狮,对于沿海湿地的保护,可谓是久久为功。2013年,石狮开展泉州湾南岸海岸带资源环境整治修复项目,对从石狮水头至古浮澳龙海寺海域滩涂的互花米草进行清理整治,海岸线长度约10公里、面积为1000亩的互花米草得以清除。2019年,石狮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内141.67公顷海域的所有围垦围堰拆除和清理整顿工作,使水头外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同年9月30日,石狮湿地公园竣工,白鹤、彩鹮、黑脸琵鹭、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相继来访,记录到的鸟类超100种,鸟类“朋友圈”不断壮大,用“翅膀”来投票,为生态石狮“代言”……
湿地保护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湿地保护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今年6月1日,我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以立法方式为湿地整体性保护修复保驾护航。前不久,《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发布,其中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对于三面环海的半岛型城市石狮而言,新征程上如何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开篇即以湿地起兴。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面向未来,必须“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