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藏在社区里的 “红色印记”

湖滨街道玉湖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红色基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地下组织即在此进行秘密活动,建立地下联系站、交通点、掩蔽点,传播革命火种,留下不少的红色历史印记。

位于玉湖村南的民生街66—70号,是石狮华侨医院旧址。石狮华侨医院由名医苏鸿树于1933年创办,是石狮地区建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下联络站。为了工作需要,苏鸿树特意在医院三楼后部加设两间客房,专门用作地下党同志接头、开会、住宿的场所。如许集美、卢明堂、何邦基、郑家玄、王经贤等地下党负责人就经常在这里开展革命工作。

苏鸿树在华侨医院为地下党同志看病、治伤时,为了安全,会让他们隐蔽在“迦南园”秘密住宿。“迦南园”是玉湖旅居缅甸的华侨吴金城的祖宅。吴金城一家虽身处海外,但一直心系祖国,积极支持国内的革命活动,将自家住所“迦南园”无偿提供给地下党使用,作为秘密活动的掩蔽点和接送地下党同志的接头点、交通站。

当时从香港邮寄的部分刊物,如《新华报》《华商报》等都是在此通过秘密渠道传送给有关负责同志。解放前夕,为迎接解放军南下解放石狮,石光中学进步师生组织地下宣传队,在吴鸿瑞老师的带领下排练革命歌舞节目,地点就是在“迦南园”。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位于民生路的隘门楼,就见证了石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石狮的“统战”工作。

为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援运动,“石狮抗敌后援会”于1937年10月11日成立,其会所就设在隘门楼。“石狮抗敌后援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作,宣传抗日、演出话剧、教唱抗日歌曲,极大地鼓舞了石狮人民抗日救国的斗志。后来,“石狮抗敌后援会”相继组建募捐、慰劳等相关组织,发动捐款、慰问抗日士兵,救济难民;成立战时夜校,学习战时知识;开展救护伤员和抵制日货等活动;创办《民声报》,畅通海内外抗战信息,成为石狮抗日救国运动的有力号角。

解放战争时期,石狮一带社会情况复杂,长期驻扎着国民党军、政、警等机构,地方势力盘根错节。1947年,时任福建省银行石狮办事处主任蔡景和,与石狮《民声报》副刊主编许新民倡导成立“谊社”。“谊社”由地下党员骆朝宗、王显增、吴清琪及社会名流等37位异姓友人组成。

解放前夕,“谊社”成员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和影响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安抚人心、维护治安、稳定社会秩序,为石狮解放做准备。“谊社”是这一时期石狮地下党组织进行统战工作的重要标志。

岁月远去,历史不能忘。为让“家门口”丰富的党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近年来,玉湖社区深入挖掘本地丰富鲜活的党史资源,把隘门楼、《民声报》旧址、迦南园等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活教材”,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黄泽芬)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